日期检索:
从辘轳井到自来水
亲历·见证
我和我的祖国
丁继坤
在我们村的东边,有一棵老槐树,老干虬枝,饱经沧桑,旁边有一口辘轳井,它那甘甜的清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由于我们村地处高原,所以水井特别深,搅水用的绳索有十几米长。我记得一开始用的是几十斤重的粗绳索,搅水时必须得有两个人,一个人搅水,一个人拽绳索,搅一桶水上来累得两个人满头是汗。那时候,几十户人家共用一对木桶,谁家用完了,就将木桶放在对门的石墩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后来,因为抗旱灌溉需要,家家户户用上了铁桶,结束了用木桶的历史。
为了延长绳索的使用时间,村里专门制作了一个轮流“出索牌”,把各家各户的名字写在上面,轮到谁家了,就由那一家安排一个人,负责晚上无人搅水时将绳索放在井边晾干。每家每户轮流“出索”,成了我们村生活中的一部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绳索先后变成了尼龙绳、铁丝索,人们搅水比以前轻松多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水缸没水了,母亲着急做饭,父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我便自告奋勇地说:“我长大了,让我去搅水。”母亲没办法,只好和我一起去。当时,由于我力气小,弄了好长时间,就是没搅到一桶水。我越着急,就越慌乱,只听“咕咚”一声,绳索和水桶掉进了井里,母亲吓得脸上煞白。从此,母亲就坚决不让我搅水了。那时候,水桶掉进井里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小孩不小心掉进井里。
每逢大旱年份,井里水源不足,每次只能搅半桶水,而且比较浑浊,要沉淀许久才能使用。为了能吃上干净的水,村里请来工匠下到井底挖淤泥。在井下劳作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时常有事故发生。当时生产队缺乏资金,用工和费用只能由吃水的几十户村民共同承担。一旦开始挖淤泥,就要昼夜不停地干,否则会半途而废。那次,我们轮班连续挖了五天五夜,直至疏通泉眼,水源才正常。
1988年,村委会把生活用水提上了议事日程,先后筹集3万余元,从河北购买了自动上水器、塑料管、水表、水龙头等材料,给一部分村小组安装了自来水。到了1991年,村里趁着韩城矿务局在我村打深水井的机遇,把自来水管道接到了全村700多户农家,让大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停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里饮水问题。有的农户只好在院里打水窖,平时存水,以备急用。1996年,全省农村实施“甘露”工程,到1998年底,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
2017年,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村新建了楼房,村民住进了新房,生活用水接通了自来水公司的城市供水管道,许多农户还用上了矿泉水、纯净水。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过去农村用辘轳井搅水,到如今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有力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饮水的变化。
我和我的祖国
丁继坤
在我们村的东边,有一棵老槐树,老干虬枝,饱经沧桑,旁边有一口辘轳井,它那甘甜的清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由于我们村地处高原,所以水井特别深,搅水用的绳索有十几米长。我记得一开始用的是几十斤重的粗绳索,搅水时必须得有两个人,一个人搅水,一个人拽绳索,搅一桶水上来累得两个人满头是汗。那时候,几十户人家共用一对木桶,谁家用完了,就将木桶放在对门的石墩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后来,因为抗旱灌溉需要,家家户户用上了铁桶,结束了用木桶的历史。
为了延长绳索的使用时间,村里专门制作了一个轮流“出索牌”,把各家各户的名字写在上面,轮到谁家了,就由那一家安排一个人,负责晚上无人搅水时将绳索放在井边晾干。每家每户轮流“出索”,成了我们村生活中的一部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绳索先后变成了尼龙绳、铁丝索,人们搅水比以前轻松多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水缸没水了,母亲着急做饭,父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我便自告奋勇地说:“我长大了,让我去搅水。”母亲没办法,只好和我一起去。当时,由于我力气小,弄了好长时间,就是没搅到一桶水。我越着急,就越慌乱,只听“咕咚”一声,绳索和水桶掉进了井里,母亲吓得脸上煞白。从此,母亲就坚决不让我搅水了。那时候,水桶掉进井里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小孩不小心掉进井里。
每逢大旱年份,井里水源不足,每次只能搅半桶水,而且比较浑浊,要沉淀许久才能使用。为了能吃上干净的水,村里请来工匠下到井底挖淤泥。在井下劳作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时常有事故发生。当时生产队缺乏资金,用工和费用只能由吃水的几十户村民共同承担。一旦开始挖淤泥,就要昼夜不停地干,否则会半途而废。那次,我们轮班连续挖了五天五夜,直至疏通泉眼,水源才正常。
1988年,村委会把生活用水提上了议事日程,先后筹集3万余元,从河北购买了自动上水器、塑料管、水表、水龙头等材料,给一部分村小组安装了自来水。到了1991年,村里趁着韩城矿务局在我村打深水井的机遇,把自来水管道接到了全村700多户农家,让大家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停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里饮水问题。有的农户只好在院里打水窖,平时存水,以备急用。1996年,全省农村实施“甘露”工程,到1998年底,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
2017年,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村新建了楼房,村民住进了新房,生活用水接通了自来水公司的城市供水管道,许多农户还用上了矿泉水、纯净水。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从过去农村用辘轳井搅水,到如今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有力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饮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