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回首
抹袼褙
  马小江

  抹袼褙,是渭北平原一带农村妇女这样叫,在有的地方,被称为打褙子。它是过去乡下妇女每年暑期里最常干的一种活儿。在那个物质匮乏、吃穿短缺的年月里,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正是人们抹袼褙的最佳时期。勤劳的农村妇女,在这时候,只有准备足够的袼褙,日后才能为一家人做单鞋、棉鞋以及脚底要铺的鞋垫。
  伏天里,为了抗旱保秋,各生产队通常都要开水泵灌溉农田。这个时候,农村妇女纷纷把家人穿得实在无法再穿的旧衣物、烂单子等拆开,洗净晒干。然后,挑上一个太阳馋火的日子,准备一盆糨糊,在地上铺一张苇席或者卸下自家的门扇,将这些干净的布片,一片一片抹上糨糊,一层一层平平展展地粘贴在一起。再根据做鞋底的薄厚,贴上三至五层即可。抹完后,将贴着袼褙的席子或门扇,放到太阳底下,暴晒至七八成干。随后,再挪至通风阴凉处让它干透。一般要抹多少袼褙,根据家里人数而定。
  有的妇女爱齐整,平日里就备有自己家人鞋码尺寸的鞋样,待袼褙干透后,有了空闲就可以根据鞋样,将整片的袼褙裁剪好,并用笔做出标记,一个人的放一沓,摞在一起,以备将来做鞋时使用。
  那个时候,人们日常穿戴的衣物及床上用品,多为纯棉质地。因此,用它们抹袼褙做成的鞋子或鞋垫,穿在脚上,既透气又舒适。
  后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制鞋业更是日新月异,各种材质、颜色和款式的鞋子纷纷上市,成品鞋子逐渐取代了手工鞋子。加之,手工做鞋费工费时,被人们称为“千层底”的“功夫鞋”就逐渐消失了。现在,到了炎热的夏天,在乡下很少看到妇女抹袼褙了。抹袼褙,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