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从背“背篓”到吃“螃蟹”

  亲历·见证
  我和我的祖国

  􀳀杨志贵
  位于秦巴山区的汉江与襄渝铁路交汇处,有座小山城紫阳,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平叔(号“紫阳”)而得名,意寓“紫气东来,阳光普照”。贾平凹在《紫阳城记》有这样描述,“上完三百六十阶,才见斗大一个城”,所以紫阳便有了“斗城”一说。
  “斗城”虽小,可它装满了贫穷、闭塞与落后,装满了30多万紫阳人对生存与富裕的渴望。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斗城上面两道梁,石板盖住泥巴墙,日出而耕到天黑,一觉睡到大天亮。冬来一堆木炭火,春在院坝晒太阳,浆粑汤里泡洋芋,吃了还差半年粮。”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包产到户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紫阳农民带着朝夕相处的“背篓”,走出家门,来到集镇,来到县城,或给街上的居民背煤,或为城里人运沙,这就是现在人们称呼的“背篓军”。
  渐渐地,紫阳农村的一些女娃在家也待不住了。她们来到西安寻找工作,或者到外省打工。大部分男劳动力到铜川、河南、山西一些砖厂、煤窑下苦力挣钱。
  再后来,紫阳人加入“打工族”和“民工潮”的队伍南下,去沐浴南粤大地的春雨,去感受外面那个精彩的世界。转眼到了1989年,紫阳县委以文件形式发出《关于加强劳务输出的决定》,向农民告知:“要脱贫、走出门。”紫阳率先成为内陆省第一个向东南沿海有组织输送富余劳动力的县,紫阳人成为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世纪之交,“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紫阳县实施“世行贷款劳务输出”和“推进西部开发就业”两大项目。紫阳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提出将70%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战略目标,探索出政府促动、部门联动、能人带动、宣传发动“四轮驱动”以及“稳定输出数量,保证转移质量,提高劳务经济含金量,培训就业抓保障”等一系列具有紫阳特色的就业道路。
  “十五”期间,紫阳县转移输出劳动力28.9万人次,创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工资性收入在1000元以上,占农民年均纯收入的63.8%,在劳务、茶桑、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中劳务经济占三分之二。该县连续8年被省政府评为劳务输出先进县,成为全国首批“劳务输出重点示范县”。
  从2014年4月至今,紫阳县通过订单定向开展以“紫阳修脚”为重点的五大技能免费培训,已培训4万余名学员,全国各地修脚连锁店达7000余家,从事修脚行业的从业人员4万余人,人均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年经济收入20多亿元。
  一个洗脚盆将老百姓、政府、市场融为一体,一把修脚刀破解了培训招生、学员就业、企业用工、贫困户脱贫致富四大难题,成为带动紫阳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紫阳修脚”被人社部评为2018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2019年5月入选全球首批100个最佳减贫案例,成为闻名全国的就业品牌和技能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
  而今,在“斗城”紫阳又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山城紫阳变了样,技能脱贫挑大梁。农民朋友进了城,资金技术带回乡。山沟沟里起高楼,汽车绕道上山梁。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致富奔小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