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海浪,用嘴唇拨打手机的姑娘
    每次疼痛过后,海浪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海浪的手脚不受大脑控制无法活动,只能靠嘴唇拨打电话。
  张军朝 本报记者 高兴 文/图
  自信、坚强、乐观、聪慧,这是坐在轮椅上的海浪姑娘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对于正常人来说,拨打手机是再简单不过的事,然而,对于海浪来说,这个过程却非常艰难。她在手脚残疾不听使唤的情况下,顽强地靠嘴唇拨打手机,做起了“微商”,走出了一条艰难而又可歌可泣的创业之路。

  1992年,海浪出生在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五联村,出生3个月时,一场突发的高烧导致她重度脑瘫,家人多方求医治疗无果,从此落下严重残疾。海浪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与正常人不一样,无法站立起来,走路、吃饭、起居都由母亲照料,手脚不受大脑控制无法活动,四肢抽搐不时给她带来刺骨般的疼痛。
  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身体原因,海浪无法入学。母亲下地劳动时,把她背到地头,放在一块布单上。海浪一边看母亲劳动,一边辨认着周围的花草。7岁时,家里有了电视机,聪明的海浪看见电视上有字幕,便跟着字幕学习认字,慢慢地,她竟靠自己的琢磨,认识了很多字。现在,她不但会流畅地读书、写文章,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2008年,姐姐海侠为海浪买了一部老式键盘手机。海浪开始学习用嘴唇按压键盘,练习打字。不论是酷热的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海浪像着了魔似的反复练习,常常磨得嘴唇起泡流血,一行字打下来,累得气喘吁吁。由于身体长时间不能自主运动,海浪的肠胃不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发全身痉挛疼痛、呼吸困难,但她却从没对生活失去信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终于可以用嘴唇拨打电话、发信息,与人交流。
  2015年,在精准扶贫中,海浪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帮扶干部到家里走访,在与海浪的交谈中,海浪自强自立的强烈愿望深深打动了大家。说到用手机做“微商”,海浪一下子来了精神。帮扶干部帮海浪联系好厂商,父亲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海浪打字比以前省了许多力气。她开始在朋友圈里发产品信息,代卖地方土特产和农副产品。她通过各种方式加认识的、不认识的人的微信,在朋友圈里讲述自己的故事,用坚强、乐观、自信、阳光的心态鼓励有困难的人。
  刚开始做“微商”,海浪的朋友圈里只有27个人,她通过一些残疾人群结交好友,通过亲戚朋友转发“扩粉”。一些人见她老是发卖产品的信息,就不再理她或者直接“拉黑”她,有些人甚至留言谩骂。海浪把眼泪咽到肚子里,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一个月过去了,海浪没有成交一分钱;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直到第三个月,海浪终于接到第一单“生意”:2斤枣夹核桃,金额100元,挣到了15元代理费。接到单子的那一刻,海浪激动地大喊:“妈,我挣钱了!”母亲听到喊声,跑到跟前,泪水已经挂满了海浪的脸颊。四五天后,海浪接到了第二单生意,一箱120元的黄桃罐头,海浪挣了10元……当挣到人生的第一个100元时,海浪兴奋得一夜未眠。
  由于身体受限,海浪卖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和土特产上,品种不多,有时半个月一个订单也没有。刚开始海浪很着急,她努力让自己变得不急不躁。即使没有订单,她也坚持不懈地发信息,向可能有需求的人群推荐产品。许多了解海浪事迹的朋友都在为她“加粉”。慢慢地,她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订单开始稳定增长。
  两年过去,海浪的好友已经从最初的27个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每月的纯收入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五六百元。2018年12月,海浪挣了2500元,这是她挣得最多的一个月。这点收入对于正常人来说,也许不算多,但是对于全身只有嘴唇能动的海浪来说,却意义非凡。
  2018年9月,耀州区残联得知海浪的事迹后,为她送去1万元的电商扶持资金,并送来货架,帮海浪在家里办起了一个小超市,起名叫“海浪综合商店”。哥哥海楠用铁架为海浪焊接了一个广告牌。区残联还联系邮政部门,将村上的快递收发点放在海浪的商店。每收发一件快递,海浪可以挣到1元。尽管收入微薄,海浪却做得十分认真,经她接发的快递,没有一单出现失误。
  记者采访时,海浪正坐在轮椅上,轮椅右边扶手上固定着一个小圆凳,手机和快递单就放在上面。海浪一边用嘴唇拨打手机,通知当日收到的快件联系人前来取货,一边招呼前来买东西的乡亲。每次挣扎着扭动身体时,海浪都会疼痛得皱起眉头,转而很快,她又露出灿烂的笑容。
  2019年5月9日,海浪的超市正式开业整整1个月,她盘点了一下,这一个月,超市的营业额超过3000元,自己接发快递30多件。到5月16日,海浪5月份做“微商”已经挣到了1100元,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个月又有希望上2000元了。
  “我不想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即使我只剩下嘴唇能动,也要选择自立自强!”海浪说。
  事实上,海浪不仅坚强地生活,她的精神还感染激励了家人和周围的许多人。2015年,海浪家还是全村唯一住在土窑洞的贫困户,如今父亲栽植8亩苹果、10多亩花椒,家中长远致富有了稳定的产业依靠。哥哥养了30只奶羊,姐姐到城里打工,全家已经搬到新村的移民点,住上宽敞的平房。村中一位妇女感慨地说:“做人就要活成海浪的样子,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