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访谈
让贫困户当管理员
    东风镇西沟村活动广场。    牛向阳 摄

  本报记者 韩小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陇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发挥现有设施设备应有的效益,解决当前部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责任不明、管理粗放等突出问题,陇县推行“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公共设施管护难的问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农村物业和城市社区物业不同,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在陇县,竞聘进入“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并非一劳永逸。3月15日,记者对“1+9”模式中的资金保障和人员考核标准进行了了解。
  记者:管护人员的选聘是按照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优先的原则进行录用,请问镇上对这部分人员的工资是怎么样解决的?
  东风镇副镇长张凯:县上制定“1+9”物业管理模式就是在市级“1+7”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我们按照上级争取一点、部门整合一点、县财政补助一点、镇村筹措一点的“四个一点”原则,建立了财政为主、分级负担的资金保障机制,并鼓励支持通过村集体经济收益、企业或个人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
  记者:坚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属性,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作为基础设施管护的着力点,努力实现群众参与、群众所有、群众受益。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怎样保证参与群众的公平公正?
  城关镇副镇长仝建国:公平公正方能得民心,受认可。在人员选聘方面,陇县按照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原则,通过村民会议、入户宣传、张贴选聘公告等方式,引导群众自愿报名、积极参与,公平、公正、公开选聘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员。另外我们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实行一人多岗、多劳多酬的原则,群众干得起劲,收入就会更多。同时,我们也会按照比例淘汰业绩较差的管护员,形成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