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产业扶贫:对症下药除病根




本报记者 崔福红
3月是美丽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回升,一夜之间桃花开了,梨花开了,有白色的,也有粉色的,它们成了春天的主角。但这些花却比不上农民地里种的蝴蝶花。3月13日,陇县东风镇南村村民韩来换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着为蝴蝶花拔草、培土。看着满地盛开的蝴蝶花,韩来换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因为这些蝴蝶花将是今年很大的收入。
陇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辖区10镇158个村,总人口27.3万人,其中贫困村103个,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77户49479人。2018年,陇县按照产业精准到户“对症下药”,打造完整的扶贫工作链,助力贫困户稳步脱贫,退出贫困县各项指标全部达标。
“菜单式”扶贫 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
陇县紧扣“精准扶贫”要义,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考核“评菜”的“菜单式”系统流程,实施产业就业,破解产业基础不牢不稳、致富门路不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东风镇副镇长张凯介绍,县上把主导产业都列入菜单,贫困户就像吃火锅那样点菜,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一块商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县上把这个总结了一句话叫“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政府部门上菜,最后是绩效考核评菜”。菜单一共有7大类37个项目。
东风镇南村三组的韩引科今年56岁,他和儿子都是残疾人,日子过得很艰难。2016年,韩引科通过“菜单式”扶贫,选择养殖产业,政府给他支持3000多元。“我养的猪一年就长到150多公斤,村民都知道我养的猪好,猪肉供不应求。现在,我不但养猪,还养牛、养鸡,一年收入3万多元。”韩引科告诉记者,2018年他家脱贫了。
韩来换告诉记者,南村从甘肃引来蝴蝶花种植后,去年她家种了1.5亩的蝴蝶花,收入1万多元。59岁的罗菊梅,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种了6分地的蝴蝶花,收入4000多元。待蝴蝶花卖掉,地里可以种玉米,1亩地还能收入600多元。村民赵彩萍也种蝴蝶花:“这花不但可以观赏,还有经济价值,我们都靠它脱贫了。”
据南村扶贫干部高海介绍,有人专门收购蝴蝶花籽,每公斤600元,用来做化妆品香料。目前,东风镇发展花卉产业的贫困户有42家。
“借袋还菇”模式 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据了解,陇县聚力打造“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即建成100个产业扶贫基地,每个基地带动100户贫困户。陇县宏盛农牧公司的法人李晓红是全国优秀农民工、陕西省劳动模范,他探索的“借袋还菇”模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
2018年7月,在湖北省利川市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交流会上,陇县“借袋还菇”模式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十大模式之一。
李晓红介绍,“借袋还菇”模式主要是通过“三免一借两保障”的形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生产设施大棚、生产用水用电、全程技术培训;每个大棚先借村民8000个香菇菌袋,按规范化管理,采收后企业保底价收购。目前,陇县通过“借袋还菇”模式,带动206户贫困户发展,脱贫168户742人。
温水镇团结村的陈平利,由于年龄大,没有技术,他就加入“借袋还菇”模式,自己管理4个大棚。现在,陈平利不但脱贫,而且过上了好日子。固关镇苟家沟八组村民杨宝跟记者说,去年他管理5个大棚,收入4万多元,顺利脱贫了。
就业“组合拳” 打通群众脱贫致富路
“我和媳妇两个人每月收入6000多元,上班的地方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固关镇苟家沟一组村民杨小平一边操作机器,一边给记者说。
杨小平上班的地点就在村上,是村民唐雪创办的宝鸡宇音电子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里面的电子零件。唐雪介绍,公司招收的30多个工人,大都是留守妇女,其中有22个贫困户。北大山村贫困户姜照霞告诉记者,她家离工厂就1公里路,每天骑车上班。“父母生病需要照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常年外出打工,我在这里上班,不但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1600元。”姜照霞说。
就业扶贫除了靠社区工厂和企业外,陇县人社局还在政府部门和乡镇推出197个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东南镇杨家坡村贫困户赵冬梅被安排在陇县档案局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
在陇县农业局,有3家贫困户的孩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25岁的赵秀茹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家是因病致贫,父亲生病,母亲种地,弟弟上大学,还有71岁的爷爷需要照顾。赵秀茹的工作是送文件、打扫卫生、接电话,她还学会了使用电脑。
言论
“菜单式”扶贫做的就是“精准”二字
■崔福红
“菜单式”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评菜”。
有些贫困户虽然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是由于资金短缺、不懂技术等原因,难以实现发展,生活越过越艰难。所谓扶贫首先讲的就是扶智,学会先动脑再动手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每个人只要勤劳肯干,都能脱贫致富,这是“菜单式”扶贫模式的生动诠释。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户要自力更生,这就要启于思路,胜于理念,贵在实干。扶贫干部走村串户,深入摸底,制作“菜单”,目的就是调动每个贫困户的积极性。贫困户到底能干什么,自己来说,或者自己来想。能干的或者能做的产业,都在扶贫干部的掌握中,都在“菜单”中,就等着贫困户“点菜”。贫困户自己选择的,就不会有怨言,就会脚踏实地,用心肯干。
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和客观诉求,扶贫干部对存在的问题点对点具体解决,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斩断穷根,朝着美好明天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