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读书断想

  国浩

  传统书法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自觉。父亲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让我学书法。那时候,我虽然什么都不懂,但还是坚持去练习。
  书法创作的根基是扎根传统,没有传统的依托一切都是轻浮的,看似龙飞凤舞,实际上是没有内涵。一件好的书法作品能够把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能让人品味其中的魅力。
  我临摹的第一本贴是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唐楷结体谨严、刚劲瘦硬,用笔尽棱尽角,造型中规中矩,笔力刚劲。几年的临习,让我有了坚实的基本功,对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又学习王羲之的《乐毅论》、钟繇的《荐季直表》。后来,为了把小楷的精髓搞清楚,我几乎把南北朝的小楷都临摹了一遍,才确定了现在的方向,已至数十年临池不辍。
  我们在传统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提升技法,还要提高文化水平,要使自己与古人对话。从古人书法中揣摩信息,了解它的时代性,它承载着什么样的命运?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
  每个人对传统的理解都不一样,都要从临摹古代碑帖开始。起初为了临得像与不像而发愁,其实在我来看来,像与不像只是各人感受不同。我认为要主动去观察这本帖,它告诉你什么,等你发现了这个答案,问题就都化解了。
  几年的临习让我不得不思考,通过临摹能领悟古人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但问题是只能做到照猫画虎,只是像而已,所以还是要寻求突破,不但笔中有法,还要心中有法。
  凭借多年的魏碑功底,我大胆破之,把魏碑的筋骨霸气提取出来和魏晋小楷的拙朴相结合,一弱一强,相得益彰。古人小楷以拙朴的面貌反应出了那个时代背景,而我们要善于学习将传统与自己的个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我们能做到心中有法,那才不枉费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人常说字如其人,这不是说字像人的形体,而是像人的精神、人的文化韵味。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怎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书法。
  通过十几年学习,我有几点感受:第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多听、多读、多感受,只求尽得其法;第二是开拓思维,提高能力,在书法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对传统的感悟;第三是自己的作品仍然有许多的不足,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
  书法应回归文化,书法的文化是博大精深,不仅仅要研究字,还要研究法。写字很简单,但用真诚的心感悟的人还是太少,我们要明白自己的得失,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传统书法文化,这样它的前途才会更光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