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的岳母
苏亚忠
岳母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2年了。
岳母生前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见过面。
我和岳母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那是在她的葬礼上,更准确地说,是在那口杏黄色的棺木里。
我和妻子是高中同班同学。念书的时候,我们只是同学关系,从来没有谈过情,说过爱,更没有想过以后会成为夫妻。结婚之后,同学们都以为我们是在读书的时候就谈上了,其实不然。当时,我们年龄都小,还不怎么懂得谈情说爱。再说,那时候我们心气都比较高,不甘心就这样回农村当一辈子农民,一心想着怎样跳出“农门”,所以,谁也没把谁当成未来的一半来考虑。
我和妻子高考落榜后,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后来,妻子通过考试,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而我则在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后,参军入伍,来到了河西走廊的戈壁军营,从此再没相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与妻子走上了书信往来的恋爱之路。
1987年的深秋,一天中午,我正在训练场上训练,团部的通讯员急急忙忙地给我送来一封加急电报。电报的内容就五个字:母病危,速归。没有署名,也没有落款。但我知道是她发的。接到电报后,我略加考虑之后,决定立即动身返回。
尽管我们多年未见,重新联系后不久,只有几次书信往来,恋爱关系还未确定,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把我当成亲人,需要我的关心和照顾,更需要我同她一起承担失去母亲的痛苦。不管以后结果如何,我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当天下午,我就踏上回乡探亲的旅途。到家后,岳母已经去世,妻子也因悲伤过度,几次昏死过去,是我一直守候陪伴在她的身边。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们的恋爱关系才正式确定。第二年春节,我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岳母是个农村妇女,18岁时,从邻村嫁过来,生育了俩男俩女,大女儿就是我的妻子。岳母生前是一个很会过光景的女人,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岳父是个乡村赤脚医生,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岳母一个人料理。家里所有人穿的衣服,她都一针一线地亲手缝补。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虽然看着陈旧,并且打着补丁,但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在生活上,岳母也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借粮度日,岳母却从没有向别人借过一粒粮食。每年秋天,粮食分回来后,她都是先计划好,眼前需要吃的,该碾的碾,该磨的磨,粗细搭配,一日三餐,变换着做法吃。就连碾磨下来的谷糠和麸皮,也不浪费,和其他粮食掺和在一块食用。剩余的粮食储藏起来,以备来年度荒。就是有岳母这样精心细致的生活安排,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家八口人也没有因缺粮而受饥挨饿。
岳母在乡亲们眼里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她关心老人,孝敬公婆,从没有因为琐事和左邻右舍争吵过,与邻里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是陌生人或乞讨者上门,她都要招呼进屋,倒上一碗开水,或者留人吃上一口热饭。
岳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成为亲人。岳母去世后,我找来她生前最美的照片,放大洗好装框,摆放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便于每天进出家门都能够看到。
事实上,在我的感觉里,岳母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从未离开过。岳母勤俭持家的作风和与人为善的品德,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后也将继续影响下去。
岳母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2年了。
岳母生前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见过面。
我和岳母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那是在她的葬礼上,更准确地说,是在那口杏黄色的棺木里。
我和妻子是高中同班同学。念书的时候,我们只是同学关系,从来没有谈过情,说过爱,更没有想过以后会成为夫妻。结婚之后,同学们都以为我们是在读书的时候就谈上了,其实不然。当时,我们年龄都小,还不怎么懂得谈情说爱。再说,那时候我们心气都比较高,不甘心就这样回农村当一辈子农民,一心想着怎样跳出“农门”,所以,谁也没把谁当成未来的一半来考虑。
我和妻子高考落榜后,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后来,妻子通过考试,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而我则在当了两年民办教师后,参军入伍,来到了河西走廊的戈壁军营,从此再没相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与妻子走上了书信往来的恋爱之路。
1987年的深秋,一天中午,我正在训练场上训练,团部的通讯员急急忙忙地给我送来一封加急电报。电报的内容就五个字:母病危,速归。没有署名,也没有落款。但我知道是她发的。接到电报后,我略加考虑之后,决定立即动身返回。
尽管我们多年未见,重新联系后不久,只有几次书信往来,恋爱关系还未确定,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把我当成亲人,需要我的关心和照顾,更需要我同她一起承担失去母亲的痛苦。不管以后结果如何,我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当天下午,我就踏上回乡探亲的旅途。到家后,岳母已经去世,妻子也因悲伤过度,几次昏死过去,是我一直守候陪伴在她的身边。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们的恋爱关系才正式确定。第二年春节,我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岳母是个农村妇女,18岁时,从邻村嫁过来,生育了俩男俩女,大女儿就是我的妻子。岳母生前是一个很会过光景的女人,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岳父是个乡村赤脚医生,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岳母一个人料理。家里所有人穿的衣服,她都一针一线地亲手缝补。孩子们身上穿的衣服虽然看着陈旧,并且打着补丁,但总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在生活上,岳母也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借粮度日,岳母却从没有向别人借过一粒粮食。每年秋天,粮食分回来后,她都是先计划好,眼前需要吃的,该碾的碾,该磨的磨,粗细搭配,一日三餐,变换着做法吃。就连碾磨下来的谷糠和麸皮,也不浪费,和其他粮食掺和在一块食用。剩余的粮食储藏起来,以备来年度荒。就是有岳母这样精心细致的生活安排,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家八口人也没有因缺粮而受饥挨饿。
岳母在乡亲们眼里是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她关心老人,孝敬公婆,从没有因为琐事和左邻右舍争吵过,与邻里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就是陌生人或乞讨者上门,她都要招呼进屋,倒上一碗开水,或者留人吃上一口热饭。
岳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成为亲人。岳母去世后,我找来她生前最美的照片,放大洗好装框,摆放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便于每天进出家门都能够看到。
事实上,在我的感觉里,岳母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从未离开过。岳母勤俭持家的作风和与人为善的品德,一直影响着我们,今后也将继续影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