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让乡村春晚“星火燎原”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日前,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乡村代表队带着自己的“村晚”节目,齐聚浙江丽水龙泉,在宝溪乡溪头村的露天大舞台一一亮相。此次2018“乡村春晚大集”活动,节目大都由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呈现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和浓郁深厚的乡土文化。据悉,丽水乡村自办“村晚”已持续37年,覆盖40%的行政村,已有乡村春晚文化志愿队伍1800多支。
    丽水乡村春晚迅速掀起的文化力量,不单单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实现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载体,其品牌影响力、辐射力不断增强,示范引领意义越来越明显,营造了新时代浓厚的中国乡村文化生态。就此而言,要让乡村春晚在广大农村呈“星火燎原”之势,丽水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推广复制。
    事实上,虽然各地每年都在大张旗鼓的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活动,但这种形式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关键的治本之策是,要将定期“送”文化拓展为常态的“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种”入农村群众的心田里,“种”进社区和农家小院,在乡镇社区培养一支不走的文艺队。而恰恰这种萌生于民间、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的草根特性的“乡村春晚”模式,正是重铸乡村群众精神家园的聚力抓手。
    然而,在目前广大农村持续举办“村晚”的地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乡村春晚都面临着资金匮乏、设备简陋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一方面要学习丽水文化部门因势利导,通过送培训、送器材、送资金等“订制式”服务,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基层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运用政府财政购买农村文化服务的方式,设立“村晚”基金,专门为举办乡村春晚添置各种设备和道具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为村民增添更多的欢乐;同时建立健全日常文化活动专项补贴标准、团队奖励等分类保障制度,激励更多的“村晚”办起来。
    此外,还应加快“村晚”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的创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让乡村春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进而激活乡村文旅经济。丽水乡村春晚连续创造了网上视频日点击量超1.3亿人次、黄金周旅游收入超14亿的文化传奇,便是典型例证。只有多方合力,因势利导,以点拓面,才能让乡村春晚在广大农村“星火燎原”,走得更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