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双培双带富乡民




本报记者 李冀安
近年来,石泉县城关镇堡子社区充分发挥支部、党员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的思路,让群众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走出了一条以大棚瓜果蔬菜为主导的产业,建筑、餐饮、服务业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路子,带领群众持续增收。
真带实干赢民心
7月4日,记者来到石泉县城关镇堡子社区。一路步行爬山,顺着羊肠小路走了十来分钟终于来到了半山腰。半山腰上有几间土房,这是六组贫困户胡洪平的家。
胡洪平耳朵有点聋,他的老伴手有些问题,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个九岁的外孙,自小失去父母,一家三口就住在山坡上这几间土房里。
见到随行的扶贫工作队长赵仁东和社区党支部书记蒋永林,胡洪平老两口就热情地招呼屋里坐。老俩口喜悦地告诉记者:“今年种了大棚西瓜,十来天就卖完了,收入有8千多元。”谈到为啥今年会种西瓜,胡洪平老伴说:“开始是没技术不敢种,可是社区的党员干部不断来做工作,堡子社区支部书记蒋永林更是手把手教,现在有收获了,才后悔当时地种少了。”胡洪平表示很感谢支部书记蒋永林、工作队长赵仁东、驻村干部刘祥凤这些党员干部,“感谢党的政策,我们要赚钱好搬迁买房,要给小孙子创造好点的环境,明年要多种大棚。”
堡子社区共有7个村民小组,636户1528人,党员45员。社区党支部根据党员情况,将党员分成三类党员服务队,每类15人:一类党员有一技之长,就成立产业服务队,党员帮带贫困户;二类党员年龄大、德高望重,就成立调解服务队,专门化解社区里矛盾纠纷;三类党员没有劳动力,就成立环境监察服务队,完善社区里环境卫生。
二组李明忠是一名老党员。他家里三口人,但家中因病致贫,个人没有劳动力和技术,于是自暴自弃,开始时有抵触情绪。支部的产业服务队将李明忠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从邻村流转了2亩土地供他种大棚西瓜和草莓。没有大棚和种苗,支部书记蒋永林自掏腰包为他购买;没有技术,支部邀请的县技术指导员手把手地培训他。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脱贫工作队和包联他的干部刘祥凤也三天两头到家里看望他,与他促膝长谈,到大棚帮他种植,为他购买100只鸡苗、两头猪仔,还到农商行帮他申请扶贫贷款,解决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通过大家的帮扶,李明忠一改颓废状态,积极投入到瓜果产业发展中,日夜坚守在瓜果棚里,除草、杀虫、追肥……年底他有望被群众评为一类服务队员,不仅自己脱贫,也将带领其他群众走上脱贫之路。
发展能人谋富路
在堡子社区党支部,支部书记蒋永林介绍“双培双带”工作。支部先后多次深入到组上和农户家中收集信息,召开村两委、老村干、老党员、部分群众的座谈会。党支部坚持以现代有机绿色农业为抓手,通过示范带动,培养部分党员成为发展能手。培养3名致富能手成为党员发展对象,党员能人结对帮扶9户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通过“双培双带”示范户,发展规模种养业,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堡子社区共有3个示范基地,12名示范户,分别从事种植、养殖、服务等各类产业,共计带动了30户贫困户(包括其他乡镇村)增收致富。
针对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缺文化、无发展思路。蒋永林表示:“产业扶贫必须手把手教,所以我们带着贫困户干,做给贫困户看,帮助贫困户赚。组织党员、能人帮贫困户从产前产后全程帮扶,并且在产业园搭建示范棚,由党员、能人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做给贫困户看,让贫困户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给贫困户现场教学提供了平台”。
驻村干部刘祥凤说:“由于贫困户没有市场意识和销售渠道,为解决贫困户产品销售难,我们在老街搭建了一个贫困户产品推介部,目前已经为贫困销售产品10多万元。”
农副产品滞销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蒋永林说:“我们的发展理念是以提升产品品质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贫困户增收为目的培育了草莓、西瓜、羊肚菌、果桑黑花生、腾捻葡萄、紫山药、无花果、火龙果等一系列高品质旅游特色产品。”
如今,新型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有机蔬果龙头村的堡子社区已成为石泉繁荣的西大门,社区蔬果基地的“石泉红”草莓、“珍珠”西瓜已经成为石泉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