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亭口,也是有故事的地方




李硕珊 汤永新 本报记者 张斌 文/图
山村的早晨总是从夜里开始的。当所有的植物都在做着关于花和果实梦的时候,当锃亮的犁铧躺在门边,11月14日,“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团的队伍在第一声鸡鸣中,与太阳同时启程,来到这个像一幅幅浓墨重彩山水油画的动人小镇——亭口。在这里,能清晰得看见不远处,一条条未经雕琢的山路倔强地伸向远方,那倔强的气质与这里的山间棱角交相辉映,更像是在向我们诉说着多少年前无数个让人为之动容的感人故事。
在踏访革命印记的途中与村民杨长海交谈了解到:“亭口是我的根,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以及习仲勋在亭北村的革命足迹我从小都听父辈们提起过,是最了解不过的。那个年代留下的革命精神对我们影响很大,就是不怕吃苦不怕艰难!我们亭口和生活在亭口的百姓在革命史册中是有记载的。”循着69岁杨大爷自豪的介绍,采访团专门走访了让亭口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革命遗迹、古迹遗迹——刘刚的故居、习仲勋革命活动旧址以及丝绸古道遗迹。
“亭口民风淳朴,物产丰饶,商贸繁荣。新中国成立前是重要物资和热血青年进入陕北的要道。习仲勋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与亭口结下不解之缘。1931年,习仲勋来到亭口,住在王志轩的饭馆内帮忙打杂为掩护,组织革命力量,开展地下斗争。1932年“两当兵变”失败后,习仲勋二次回到亭口。在王志轩家养病期间,他积极动员有志青年去陕北参加革命,先后护送刘天明、刘刚等十多名青壮年,奔赴陕甘宁边区参加革命。在习仲勋的影响下,亭口一带群众的革命意识和思想都特别活跃。”从讲解员的口中,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这里的红色革命文化。
长武县文化馆印制的《亭口印象》中明确记载到:“在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共产党人和革命根据地的严峻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起义,又在旧军队中领导以士兵为主体的武装起义,长武、亭口的兵运和两当县城的起义在陕甘高原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
不仅如此,丝绸古道亭北段遗址就位于亭口镇亭北村的老龙山上,张骞两次经过此地出使西域,唐代诗人岑参也曾有:“一驿过一驿,驰骑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普及陇山头”诗句,说明该通道之丝绸之路客商往来、交通贸易繁荣的景象。
今日的亭口早已成为富有时代感的新镇新村,亭口镇新建的楼舍鳞次栉比,楼宇间的水泥马路交错纵横,碧树花丛色彩浓艳;镇政府的大楼前草坪茵茵,以煤、电和三类工业为主,集工、商、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煤电工业园的建筑容貌灿然,铁路与高速公路呼应贯穿,煤矿、发电厂在河道沟景里灼灼瞩目。
2009年,亭口相继被列入省级重点镇和省级重点示范镇以来,全镇以建设“全国一流,西北领先全省示范”的小城镇为目标,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住在亭北村幸福院的林兴俊说:“我今年50岁了,一辈子生活在亭北村,村里变化太大了。这不,乡里刚派人来幸福院给我们这些老人发衣服,都是好衣服嘞。我从住进来就吃得好穿得好,一年还能领上国家发的低保补助,和以前相比真是好得没话说!”老人穿着刚领来的衣服,见到我们激动地说着自己的感受,脸上的皱纹记录着他曾经岁月的艰难,但老人目光如炬依旧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