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漫漫铜钱关 浓浓陕鄂情




杨乔 刘俊 张亚男 记者 邵林喜 文/图
10月22日早上,位于陕鄂交界处的旬阳县铜钱关镇铜钱村,村支书徐之明一家人伴随着清晨笼罩在山头的薄雾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今天是徐之明两岁的小孙女徐炜婷的生日,也是二儿媳高小燕回湖北娘家探亲的日子,“我娘家在湖北十堰市竹山县竹坪乡涧沟村,基本每周都回一次娘家,这里离娘家也就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回家很方便。”
“我们村共有622户,有234户家里娶的是湖北的媳妇,还有13户是把女儿嫁到湖北的。我的二儿媳就是湖北人,女儿也嫁去了湖北!媳妇勤快能干还很孝顺,女儿嫁过去过得也很幸福!”说起铜钱村与湖北省的昔日往来,59岁的村支书徐之明骄傲地告诉记者陕鄂两地之间频繁紧密的联系。
省界“通婚”见证情谊
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相交界的铜钱村,除了村子里超出三分之一的住户与湖北人联姻外,更能体现陕鄂两省特殊情谊与融合的是互相帮衬且连绵不断的情缘。
“我们村与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六河村只一山之隔,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常常都是互相帮衬着,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只要打个电话就能解决,时常维系着两村的往来。”对于两村之间类似“亲兄弟”般的情谊,村支书徐之明满是珍惜。在近几年的正月里,铜钱村和六河村会定期举办联谊会,邀请六河村村支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到铜钱村“串门做客”,沟通交流两村的治村经验及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到二月六河村也会回请铜钱村前去做客。两村党支部长期以来建立的友好关系也让两省的村民们亲如一家。
2009年,旬阳县林业局为铜钱村提供了14尾大鲵,在七年间共繁殖种苗六千多条。后成立旬阳县丰华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6户,其中就有一户社员是湖北省六河村的。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养殖大鲵的平均年收入达到170万元。面对养殖大鲵如此好的势头,铜钱村又免费向六河村提供500尾种苗,并定期前去提供技术指导。作为铜钱村的老村支书,徐之明在帮扶六河村发展脱贫产业的同时,也将六河村的主导产业茶叶品种引回铜钱村,这在很大程度上壮大了铜钱村的脱贫产业。铜钱关镇纪委副书记徐海波说道:“除了铜钱村的大鲵养殖产业外,还有双河村的茶叶种植产业、天宝寨村的林下养殖产业及全镇大范围种植的烟叶、黄姜、竹子等辅助产业共同发展。铜钱村只是铜钱关镇积极带动农户落实包村到户进行精准扶贫、脱贫的缩影。”
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
采访团跟随老村支书送孙女、儿媳回家的车辆,一路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路直驱而上,在陕鄂两省交界关口附近偶遇58岁的老人杨从海,他回忆起儿时听说的这段革命故事,像亲身经历般激动。“在我十五、六岁时常听父辈讲起这里的革命故事,李先念带领的战士沿途游击经过这里,与一拨敌人进行了激战,有一名战士受了重伤在被送去救治的途中不幸牺牲,后被就地葬在铜钱村,很多负伤的战士就留在我们这里养伤。”
从徐之明口里记者了解到这里不仅是陕鄂交界地,更是曾经的战场,这里有牺牲也有胜利。“小时候常常拿着钉子去村里的神坛剜祭祀大石柱子上的子弹头,后被人为破坏了。葬在这里的无名烈士也是在多年后由县武装部牵头辗转找到老家,将烈士迁进了当地的烈士陵园……”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采访团前往铜钱关镇文化站,站长王惠能证实了群众口中故事的真实性并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旬阳县历史大事记》中的史料记载。“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在陕鄂边界的旬阳、镇安等26个县展开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旬阳开始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在翻看史料的过程中、在重回发生历史的现场、在聆听老一辈对那段红色历史的敬仰述说……采访团在走过了14个省界县后深深地明白,80年前那场巨著史诗般的远征,只有再次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路途的漫长艰难,那信仰的炙热、那枪炮的猛烈、那军民鱼水情、那胜利的希冀是多么的让人向往……而在80年后,我们唯有不忘过往、砥砺前行,才不负数以万计的无名墓碑。
“慈女有心,穿陕赴鄂尽仁孝。雄关不语,据险护要守安宁。”巍峨的铜钱关口静静地屹立数百年之久,它见证了无数革命战士的壮烈,亦静默地俯瞰着两村乃至陕鄂两省之间的刻骨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