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刘祖明:用责任书写帮扶“日记”
    刘祖明(右)在搬迁工地现场。

    刘祖民在办公。
    刘祖明(右)在帮扶户家里了解情况。
    本报记者 王根平 通讯员 周培生 文/图
    “镇党委选派我到村上驻村帮扶工作,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是党员,一定会完成好任务,不负群众期望。”2006年7月,刘祖明被宜君县哭泉镇党委选派到哭泉村驻村包队,这一帮就是十年。这十年,他用一个党员的责任书写着脱贫“日记”。
    立足当前,解决问题
    刘祖明初到哭泉镇,和村干部一起甄别筛查出全村贫困家庭,建立贫困家庭档案,完善扶贪对象动态识别机制。驻村后的第一件事是就是改变村容村貌,村里的房子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屋,破旧不堪,特别是下大雨,屋漏人危。刘祖明同村两委会研究方案,召开群众大会,对48户特困户实施了移民搬迁。在移民新村建设中,还解决了500米的巷道硬化,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210国道贯穿在乡集镇的中间,因为赶集的群众都是以国道两侧为集市,而国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使得集会太不安全。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刘祖明多次往返于铜川、富平等地进行招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真诚感召下富平客商李诚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哭泉第一座新农贸市场。望着赶集的群众有了自己的商贸场所,刘祖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2011年,县上进行210国道亮化工程。刘祖明的工作是配合施工单位做好辖区内群众的安抚,由于沿国道旁有24户危旧房必须拆除,他只能一户一户的做动员工作。在他负责、耐心的说服下,多数村民都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村民廖传马就是不同意搬迁,甚至把油漆都泼在了刘祖明的脸上。但他并没有生气,第二天照样去找老廖谈搬迁的事,通过白天、晚上的持续说服,老廖最终被感动同意搬迁。
    着眼长远,办好实事
    以前的哭泉村是一个吃水难的旱村。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人饮工程都未成功,后来镇上的领导就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刘祖明。他和施工单位一起测量,协调沿线的群众。在那段时间里,由于天天都在工地一线,他的身体明显清瘦了许多。村民孙兴旺告诉记者:“我们能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多亏有老刘在,上水管和配水管曾三次穿过210国道,那可是个大工程。是老刘跑到市上,请来了燃气公司的领导,调来了大型穿越公路的设备,免费施工解决了难题。”2012年,哭泉梁上的三个村和镇区内的群众终于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实现了历代哭泉人的夙愿。
    2012年,哭泉镇政府又将他调到人口最多的麻庄村驻村包队。刘祖明始终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帮助群众找到一条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首先他针对村委会老弱涣散问题,组织群众推选出年富力强、想干事的新任领导班子。并着手解决该村重大滑坡加固设施建设,他领着村干部到市上、县上找包扶部门一点点解决资金问题,前后共筹措资金50万元建起防滑护坡1800立方米,彻底使该村30户群众居住安全有了保证。
    项目规划,夯实基础
    刘祖明还帮助村委新建了办公室,在全镇率先安装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整修了村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村民聚集到这里,或唱或跳,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为了扩大核桃树种植,让更多群众致富,刘祖明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该村首次实施了1000亩市级核桃示范园建设。同时,实施了该村4000亩土地的平整项目。
    2014年初,乡上又将他调到淌泥河村驻村,为配合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全域旅游建设,刘祖明组织带领该村群众到关中学习农家乐项目发展。2015年该村先后有13家农户办起了“梯田客栈”,很快带动了全村群众共同发展。如今的刘祖明正奔赴在哭泉镇棚户区改造的第一线。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