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醉美”山村石峡沟

    李勇军 师展 李文化 报道
    金秋时节,秦岭深处长安区滦镇街道石峡沟村一派丰收的景象,环山遥望满山遍野的栗子树苍翠茂盛,一颗颗柿子树掩映其间,红彤彤的柿子惹人垂爱,秋风吹过,阵阵果香扑面而来沁入心脾;山坡上,一个个青砖绿瓦、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镶嵌在群山之间“欲遮还羞”,给人一丝神秘的色彩;板栗、核桃、土鸡蛋、五味子、灵芝……这些只有大山“馈赠”的“稀有珍品”整齐摆放在农家院前,村民们或展示或叫卖,等待游客前来观赏购买,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丰收的喜悦。
    “七月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走在石峡沟的山道上,不时传来“吧嗒吧嗒”栗子掉落的清脆声,村民们有的爬上树干敲打,有的在沟渠底下捡拾,有的将装好的麻袋怀抱肩扛往山外背运,忙得不亦乐乎。
    “这几天板栗熟了,趁天气好,得赶紧往回收,要不落下来,就难拾掇了。”村民谢权站在高高的树杈上小心地敲打,敲落的栗子顺着斜坡滚落到沟渠,妻子手拿蛇皮袋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哎,今年天旱,产量不如往年,打下的栗子还要收集、剥壳、装袋,麻烦着呢。”说话间,丈夫谢权已经敲完了树上的栗子,准备将装好的蛇皮袋背往山外,“栗子不好储存,这会得赶紧运往山外批发,发价也就三四块钱一斤,这几百棵树能打个两三千斤,卖个八九千块钱。”
    村民们忙着收获栗子,村主任阮登也在一边张罗着,多方联系栗子的销路,“这两天来收的商贩还不少呢,俺村今年能产板栗万余斤,亩均收入五六千元。前年盛产期亩均产量至少在七八千斤,亩收入两万多元,板栗已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水田园乐,竹林厨下香,满眼风光景,闲适笑谈间。”除了满山遍野的板栗,石峡沟村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有镶嵌在青竹翠柏之间的农家乐。
    在古栗山居农家乐,笔者看到门前一棵高大粗壮的板栗树耸入云端,树形千姿百态,极具观赏性。老板沈根喜见我们在树前端详,便热情地迎上前来,“这棵板栗树有几百年历史了,是俺家的‘摇钱树’,我给农家乐取名为古栗山居,许多游客也是冲着这棵古树来的,每逢节假日客流量达上千人,纯收入四五千元,年收入至少也有六七万。“我们村的农家乐正儿八经是农家味,食材都来源于村里的土特产,得到城里人的广泛青睐,现在我们村接待的可都是回头客。”妻子接过话茬高兴地说。
    像他一样,石峡沟16户村民都把自家院落变成了“农家饭店、农家饭馆”当起了老板,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达110多万元。农家乐产业的兴起,不仅拉动了板栗、核桃、柿子等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而且还使五味子、灵芝这些药材的销量大增,同时也带动了土鸡、鳟鱼等养殖产业和豆腐传统加工业的发展,使不少村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盖起了小楼,买了小汽车,通了互联网,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农家乐的发展,真正乐了城里人,富了山里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收入,还有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信息。石峡沟村两委会以此为契机,结合山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补齐“只能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而不能观农家景”的短板,着力在“观、赏、悦”上做文章,“随窝就窝”修建了5条上山路线,方便游客爬山游玩。街办还出资两万多元,引进800斤观赏型油菜籽品种,在全村近百亩荒坡地上、板栗塬上进行试种,打造油菜花海,为发展旅游业增添新景。
    “随着环境的改善,餐饮业的兴起,美丽的石峡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来休闲观光,村上将依托得天独厚的秦岭山水,引进特色旅游项目,让风景变产业,让美丽乡村留住游客,让村民们从中得到实惠。”村主任阮登自信满满地向笔者描绘着富民增收的美好蓝图。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