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老王家的脱贫账
    本报记者 李孝清 通讯员 师益奎
    老王叫王兵,家住平利县大贵镇嘉峪寺村三源组,踞通组公路还有1.5公里。他今年44岁,家里有44岁的妻子和一个精神残疾的儿子,儿子没有劳动力还天天药不离身,一年医药费都要花去近万元。因为儿子的原因,妻子不能像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外出务工,只能天天待在家里陪着患病的儿子,家里所有的经济负担都落在老王身上……这就是老王一家致贫的根本原因。
    “老王并不比别人笨,更不是一个懒人,妻子家里家外也都是一把好手,虽说家里不缺劳动力,可就是他儿子这疾病拖累了整个家。”谈到致贫原因,村支部书记王文康这样说。
    今年年初,镇脱贫攻坚作战队进驻该村后,通过摸排、调查走访,将老王家定为嘉峪寺这个非贫困村中的贫困户,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通过对老王家附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考察后,结合他家以前有过
    种植茶叶和食用菌的经验和基础,作战队和老王沟通商量,给他家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为儿子换一个生活环境;老王有种茶经验,现在还有2亩多老茶园,给他资金支持,对这些老茶园进行低改,能解决短期增收的问题;老王曾经有过多年的种植食用菌经验,带他到邻村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学习先进技术,支持他继
    续种植,解决长远增收的路子;其他空闲时间,可以让老王到集镇安置点建筑工地做建筑工;针对他妻子只能在家照顾儿子的实际,再为他家提供30到50只鸡苗,解决短期增收,补贴家用……
    截至目前,利用5321贴息贷款政策,老王已在集镇安置区购置了房子,彻底解决了交通条件落后的问题;2亩多老茶园得到低改、管理及时,当年就有了一定的收益;又在建筑工地上班近5个月,为家里增收1万多元;鸡苗也正在健康成长;老王在这即将到来的食用菌种植季节,已选好了地点,正忙着平整土地和备料、建棚。
    老王告诉记者:“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始终没有忘记我们这样的贫困户,穷则思变,我们也不能当一辈子贫困户,要抓住这次的政策机遇,改变家里贫困面貌。”谈及今年的这些变化,老王一边满怀深情地说,一边算起他今年的脱贫账:儿子看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了,就感觉负担减轻一大截,房子问题不用再操心了;茶叶只按5000元的收入算,务工收入有1万多,年底还可以出售30只土鸡,看来今年全家收入轻松突破2万元,这还不算家里种的其他农作物收成。
    老王最高兴的是食用菌棚建好后,自己有了长期增收项目,明年准备让妻子和儿子住到集镇安置区去,妻子一边照顾儿子,一边还能在社区工厂上班,为家里增加一笔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