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精准施策拔“穷根”
目前,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内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如期完成减贫任务,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脱贫攻坚这一热点话题纷纷献计献策。
如何精准:因贫施策
对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带来了他的建议:可选择一个典型村作为抽样调查村,测算出特困系数,再按公式计算出农户贫困程度指数,同时建立贫困程度、返贫风险、措施评估三个指数,使精准识别工作更趋科学化、定量化。
“精准扶贫的精髓在于‘因贫施策’,要根据致贫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把矛盾吃透,从而解决它。”范小建委员说,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要根据不同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这就体现了精准,要强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
怎样发展:独辟蹊径
全国政协常委陈锡文认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有关,因此,政府应当帮助群众转变发展思路,并建设好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保障,为贫困地区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认为,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围绕地域特点开展产品创新,例如: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业等,支持符合当地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的产业扶持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表示,如今的发展阶段来看,为了避免重复发达地区边发展边污染、高速发展严重污染的发展模式,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思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介绍说,光伏扶贫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产生的稳定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2015年,全国光伏精准扶贫试点建设规模达1836兆瓦,年均收益22.6亿元,解决了956个贫困村无集体收入的问题。
何处发力:金融扶贫
贫困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收入问题。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农村地区和扶贫领域表现比较严重。目前,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数量仍然较少,金融供给还不足;信贷技术与服务手段不完善,扶贫效率不够高;金融生态环境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都对金融扶贫工作形成了制约。
“金融扶贫也有个‘因贫施策’的问题,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用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认为,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点,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在内的农村特色抵押贷款产品。
如何除根:下沉上浮
“不光‘扶钱’,更要‘扶智’,让他们具备脱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财富,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才是最关键的。”裴春亮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钱学名说,有两种情况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一是家庭成员患病。二是家庭子女多。政府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精准扶贫,选择合适的路径极为重要。
钱学名进一步阐释:“医疗下沉,就是要办好乡镇卫生院,让农民就近看病,减少医疗费支出;教育上浮,就是实施教育移民。民建中央从2009年至今在全国开办了80多个教育移民扬帆班,把贫困山区的小学毕业生直接安排到县城中学读初中,并为学生提供每年2400元的生活补助。可以说,精准脱贫,立竿见影,简单易行。”
(高文 简承渊 李飞)
如何精准:因贫施策
对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带来了他的建议:可选择一个典型村作为抽样调查村,测算出特困系数,再按公式计算出农户贫困程度指数,同时建立贫困程度、返贫风险、措施评估三个指数,使精准识别工作更趋科学化、定量化。
“精准扶贫的精髓在于‘因贫施策’,要根据致贫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把矛盾吃透,从而解决它。”范小建委员说,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要根据不同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这就体现了精准,要强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
怎样发展:独辟蹊径
全国政协常委陈锡文认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有关,因此,政府应当帮助群众转变发展思路,并建设好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保障,为贫困地区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认为,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围绕地域特点开展产品创新,例如: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业等,支持符合当地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的产业扶持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蓝表示,如今的发展阶段来看,为了避免重复发达地区边发展边污染、高速发展严重污染的发展模式,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先后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新思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使贫困地区在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实现了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汉能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介绍说,光伏扶贫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连续25年产生的稳定收益,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2015年,全国光伏精准扶贫试点建设规模达1836兆瓦,年均收益22.6亿元,解决了956个贫困村无集体收入的问题。
何处发力:金融扶贫
贫困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收入问题。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农村地区和扶贫领域表现比较严重。目前,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数量仍然较少,金融供给还不足;信贷技术与服务手段不完善,扶贫效率不够高;金融生态环境与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都对金融扶贫工作形成了制约。
“金融扶贫也有个‘因贫施策’的问题,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致贫原因、不同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采用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提高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措施到户的精准性。”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闫冰竹认为,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特点,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在内的农村特色抵押贷款产品。
如何除根:下沉上浮
“不光‘扶钱’,更要‘扶智’,让他们具备脱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财富,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才是最关键的。”裴春亮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委钱学名说,有两种情况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一是家庭成员患病。二是家庭子女多。政府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精准扶贫,选择合适的路径极为重要。
钱学名进一步阐释:“医疗下沉,就是要办好乡镇卫生院,让农民就近看病,减少医疗费支出;教育上浮,就是实施教育移民。民建中央从2009年至今在全国开办了80多个教育移民扬帆班,把贫困山区的小学毕业生直接安排到县城中学读初中,并为学生提供每年2400元的生活补助。可以说,精准脱贫,立竿见影,简单易行。”
(高文 简承渊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