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与“三农”有关的有关的20条干货
在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其中与“三农”有关的20条干货如下:
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2、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5、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6、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7、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8、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
9、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10、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1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万亩,这件事一举多得,务必抓好。
1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田水利、供销社等改革。
13、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保障财政对农业投入,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带动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
14、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15、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
16、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17、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18、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9、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20、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高雅)
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2、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5、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6、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7、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8、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
9、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10、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1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万亩,这件事一举多得,务必抓好。
1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田水利、供销社等改革。
13、强化农业基础支撑。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保障财政对农业投入,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引导带动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
14、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两年内实现农村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和平原地区机井通电全覆盖。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15、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
16、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17、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切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18、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9、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20、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和8%。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