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擀毡匠

     
    童年,每个村子都有一群绵羊,出产的羊毛用来擀毡。
    擀毡匠都是农闲季节来临的。村人给他们找一个空闲的窑洞,需要擀毡的人家,把自己的羊毛送去,一同送去的,还有一些从山崖上挖来的,用碾子碾碎,罗得细细的白土。擀毡匠收到羊毛,铺到一张木板上,混入面粉一样细的面面土,然后用套在胳膊上的拨子拨动那张巨大的弓弦,窑洞里边就响起嗡嗡的清脆的弓弦声。尘烟也应声而起,弥漫在空中。擀毡匠就在这漂浮的尘烟里,反复弹动,直到把羊毛弹得蓬蓬松松的,羊毛中的膻臭味道也被白土吸附干净了,这才去掉白土,把羊毛弹得洁白干净,不粘纤尘,再均匀地铺到一张竹帘子上,有的艺人铺一层羊毛,还要撒些许面粉,一点清油,然后洒上热水,窑洞里立刻热气腾腾的,几乎什么都看不清了。擀毡人都成了一个个雾腾腾的影子。
    浇了热水的毡,需要三个擀毡匠,并排坐在条凳上,把它卷起来,齐心协力地用绳子一拉一放,反复蹬踩,慢慢地,毡中的水分一点点地被挤出来,那羊毛就会越来越结实,紧密黏合到一起。一个毡子就基本成型了。剩下的,就是整理毡边。把那些不均匀的毡边用手整理整齐。然后再卷起来,浇上热水,用脚反复踩蹬,清洗干净。挂到阳光下晒干,一张洁白的毛毡就做成了。擀毡匠有时候还会,用红颜色给毡子点染上一些花朵一样的图案。交给主家的时候,他们满眼里都是一种欣喜的成就感。主家也是欣喜的,恭恭敬敬地献上酬金。
    那时候,渭北的家家户户的土炕上,几乎都铺着这样一张厚实,温暖的毡子。这种毡子结实耐用,一张毡子,往往可以用几十年,到最后,它几乎被岁月磨砺得只剩了一些焦黄的碎片,人们还是舍不得扔掉,把它剪成鞋垫,冬天的时候垫在棉窝窝里头,走在路上,脚底下就暖呼呼的。在一些贫穷的地方,毡子更是只有老人才能使用的尊贵物品。所以那个时候,要想知道一户人家的家境,单单看看炕上有几条毡子就知道了。有些贫寒的人家甚至只能睡在光板炕席上。
    寒冷的冬天,窑外滴水成冰,窑洞里,窑窗上的窗花像雪地里的一团红火,挨着窗子的土炕,被柴火烧得热乎乎的,坐在炕上,热气从毛蓬蓬的毡子上升腾起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口里叼着旱烟袋的老人向孩子们讲着一些陈年往事,大概,那就是乡里人家的幸福时刻了。
    现在,人们都住进楼房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席梦思,很少再见到这样厚实的羊毛毡子,擀毡匠更是销声匿迹了。前几天,忽然看见邻居拿出两张羊毛毡晾晒,心里立刻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关于童年的很多往事,便都涌上心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