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又到秋收秋播
韩城 颜忠学

   从“秋分”到“霜降”这段时间,是农村大忙季节。各类满年作物和夏播的庄稼都相继成熟。农民们要采摘苹果、柿子和红枣果品,要出红薯、洋芋等地下作物,还要收获玉米、谷子、豆子等。地一腾下,又要抢时间播种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真正是秋收秋播大忙季节。
    这几样活路最难整的是玉米地的收种。这几年机械化程度一年年提高,收种不是那么辛苦了。可是在那三十多年前,这秋收秋播着实累人。
    我们村有很多水浇地,麦子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又要抢早种上麦子,迟了那“霜降麦”产量就要低一截。玉米起先种的是“野鸡红”和“金皇后”农家种,亩产五六百就算高产。那玉米秆细、根根小、棒子也小,收获时也就罢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广玉米杂交种,产量一下子就提高到八九百上千斤,那收获就很累人了。玉米先要搬棒子,一个人占两行,三个人撂一堆,一堆一堆直到地头。
    再下来就是担玉米,这是我们男劳力的活。一人一对小抬笼,钻到玉米行子里拾玉米,拾满一担担出地,一担一百来斤,挌闪挌闪担到生产队的场院内。再下来就是放秆(挖玉米秆),这杂交玉米长得精神,搬了棒子还青绿青绿,放秆很费劲。放秆用的是小镢,尺把长的把杖,一手抡镢,一手揽杆,“吧嗤、吧嗤”,瞄准玉米根,一镢一窝,要连根挖出,不然根留在地里牲口犁地就犁不动,所以这放秆比较吃力。
    收完了,地腾下了,就得急忙送粪底粪麦。粪是土粪,一半土,一半粪,掺和在一起一担起码百十斤。起先是人力一担一担担到地里,一亩地得个百十担。后来架子车多了,就用架子车拉。撒开粪等地散合了就要翻地。翻地是两头牲口拽一部犁,“得儿呆”“喔喔咦”,土地立马就翻了个过。我们村水浇地口紧,黏性大,地干不湿合适就弄不细。遇上雨天,地急忙不得散合,就得人力翻。一人一把纳地锨,锨脑一尺多长,四五寸宽,安上六七尺长的锨把,“嗨呦嗨”!脚一踩,腿一拱,腰一闪,“啪嗤”,一锨土也就翻了个过。这么不停翻一天,真够受活的。地翻好后,就要耙地,黏性土不管是牲口翻还是人力翻,翻下的都是大块子,耙上面就像翻“刀山”,颠簸得很厉害,不小心跌到耙下就得挂彩。再下来就是播种,这就比较轻松了。
    我们村水利条件好,历史上就有栽稻子的习惯,生产队每年都栽二三十亩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县大力推广栽种稻子,水稻面积扩大到百十亩,亩产也达到七百多斤。稻子熟了,就和割麦子一样割下来,一把一把捆起来,在地里铺上被单,炕席,支起架子,一人抓住稻捆搁在架子上,把穗朝前,地上两边坐着人,一人拿一根细棍敲打稻穗,拿稻捆的人来回翻捆,一捆打净再换另一捆。
    这几年农业大都机械化了,机子过一遍,玉米收完,再过一遍旋地种麦。“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当年为农业生产确定的目标已经实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