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中描写的山村野趣和古朴民风如今哪里寻?朋友邀我去看——
帝王陵下山西村
特约记者 李西成 本报记者 张国政

   在大热的伏天,远离繁华喧嚣的城市,出渭蒲高速,经蒲城县五陵路、行孝母祠经泰陵大道,车子便到了路旁一处正在建设的牌楼下,右拐就到了山西村。
    村支书王胜利告诉记者:山西村是明代孝直翁兄弟三人(1333年~1398年)由山西省大槐树下迁居白水县南门外,按照树大分枝一说,孝直线又带领他的家人迁居到蒲城金粟山下。王氏家族的兄弟三人,老大留在山西,老二移居此地,老三定居在白水县。因而在山西村西城门门楣上方嵌有碑石,上书“三棵并茂”四字,寓意两省三地的王氏兄弟及其家族人丁兴旺,共同繁荣。
    从山西村一座古老的城门洞入,村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雕,王姓的村民三三两两,或喂猪养牛,或打扫庭院,安详和睦。
    王胜利说:古城堡的修筑大约在明朝末年,由村中一位大户人家主持修建,历时3年之久。早先的城墙上人可以行走,城墙的四个角都建有角楼,供打更巡逻之用,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仅在东北角和西北角还残留着一点角楼的痕迹。现在大家看到的城墙历经几百年之后已经风蚀毁坏了很多,南面的城墙破坏较为严重,有部分地段已经完全打断,其他三面保护较为完好。山西村的城门有两个,东门是正门,逢喜事庆典时走东门,不走西门。逢丧事等不吉利的事时走西门。这是因为村中的主要坟地均在城堡的西北侧和西南侧,所以建设城墙时便把东门定为正门,修建的较为完好精致,把西门作为一个小门,便于送葬时抬送棺材。现今两个城门都是城堡进出的主要通道。
    来到村西侧100米处,唐高力士墓就在眼前,王胜利说:在抢救挖掘时发现了最珍贵的高力士墓志铭,它详实地记述了高力士的生平,并对高力士的一生作了最公正的评价,其碑刻书法由唐代著名书法家张少梯所书,是难得一见的书法真品。
    来到位于城墙西侧的王氏祠堂。记者看到王氏祠堂造型非常简单,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王胜利则说:早些年王氏祠堂曾经担当过重要的作用。例如以前村中规定:凡王家本姓人年年轮流掌管祠堂的事务,逢初一、十五祭拜祖先,烧香磕头;每年到正月初一需在祠堂内做一大锅饭,分给村里的每家人享用,以增进同姓间的交流和互助。
    走进三槐农耕展览馆,王胜利说:该馆总投资30万元。2014年11月建成,是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该馆展厅面积200平方米,现有展品300余件。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山西村农耕时期的文明。
    第二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城西不远处的唐泰陵。唐泰陵安葬着唐玄宗李隆基,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其建制仿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封地21.4平方公里,为诸陵最大。虽经一千多年风雨,但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仍保存较好。记者在想,在这里如果上演“长恨歌”,一定会使游客和观众感慨万千。
    看了山西村西边,在来到村东边——山西村1组,又名潘庄窑村。这里有一棵“空中悬柏”,其全是石头的窑洞顶生长着一株大约30公分粗的翠柏,几百年来保持原树大小,从不发苗生长,但也从未发黄枯死,可谓奇观。
    返回时,朋友对山西村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感慨万千,希望更多的人来此地体会陆游笔下那种山村野趣和古朴民风,体验这里的农耕文化。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