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土地流转催生农业“规模效应”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梁会平)近年来,陇县围绕已有规模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土地集中流转新模式,催生了农业“规模效应”,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逾3.19亿元,同比增长4.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850元,同比增长13.6%。
陇县是山区农业县,现有耕地54万亩。由于近年来受粮价走低、劳动力外出,以及缺乏科学种植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种地积极性有所下降,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抛荒现象。为此,陇县因势利导,按照“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奶畜向小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出台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流转土地,促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在土地流转中,该县积极推行土地“四种模式”流动:
——“公司+基地+农户”带动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基地建设规模。陕西和氏乳业公司,在杜阳镇下凉泉、曹家湾镇咸宜关村共租地近300亩,建成两个千头奶牛场,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务工问题,还带动了全县畜牧业规模发展。
——“合作社+农户+基地”带动模式。政府按照群众意愿、市场前景、自然条件三大要素齐备的要求,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基地。该县曹家湾镇盛大专业合作社,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流转土地5850余亩,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去年合作社272户成员户均烤烟收入超过4万元。
——“能人带动”模式。充分发挥能人头脑活、关系广、会促销的优势,鼓励扶持能人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城关镇闫英杰租地1000余亩,全部发展优质核桃;塄底下镇张金芳承包土地900多亩,建成标准化优质核桃示范园;火烧寨镇王拴军承包土地栽植烤烟150余亩。截至目前,全县承租土地百亩以上、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个人达200多户。
——政策促动模式。为了保证土地流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县镇两级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种养大户、示范园区建设,对推广先进技术、选用优良品种、建设温室大棚、畜牧小区、优质示范园等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农户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县每年用于支持“三农”的各类资金达到8000万元以上,建成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7个。
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连片、集约、规模经营,催生了农业“规模效应”。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达6.8万亩,其中,流入农村专业合作社1.8万亩,流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3.4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与资本、技术的合理配置,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全县奶牛存栏达到5.8万头,奶山羊7.8万头,栽植优质烤烟4万多亩,核桃面积达到52万亩,奶畜、核桃、烤烟三大特色产业规模均居全省第二。土地流转后,原来分散经营的劳动力,成批转移到第三产业或外出务工,目前全县输出劳务近8万多人,年可创收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