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榆林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榆林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是榆林市水利水保行业唯一家科研机构,成立于1954年,现有在职职工33人,其中科技人员26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8人,助工、技术员12人。该所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是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发展;技术人员培训、技术咨询服务。主要承担该市农作物灌溉试验,水利、水保项目有关定额的试验研究和水利水保规划实施及各种苗木、林草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等推广工作。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度地带,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北部为风沙草滩区。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为干旱所发生的频数之多,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列各种自然灾害之首。防旱、抗旱工作成为农业生产能否全面丰收的关键,旱情测报是指导防旱、抗旱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最初的1986年,就开始一直在搞省级抗旱中心交给的该市南六县旱情测报工作(测点设在米脂官庄),为上级部门掌握旱情信息提供了快速、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仅米脂一处测报点无法代表该市全局,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各地干旱情况,所以根据该市地形地貌特征,该所必须在全市十二个县(区)重新分布15个旱情测报网点,才能真实地反映该市各地旱情,建立健全该市旱情测报网络,是科学发展观对旱情测报的要求,是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是日益严重的抗旱形势对旱情测报工作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对旱情测报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改善对旱情测报的要求。
《榆林市旱情测报分析与研究》项目2012年立项审批后,4月份该所立即投入开展工作,对全市十二县区的地形地貌的分析研究,通过实地踏勘在全市选择确定设立了15个旱情测报点。5月份进行了购置仪器设备,6月份进行了人员培训上岗和仪器安装到各点,7月份开展旱情测报的各项工作。每月8、18、28日三次分别对十二县区15个测点的水地、旱地(坡地、梯田)各1米土层内10、20、30、40、50、60、80、100厘米各个土层段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对大气降水各次的测定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发育阶段生态变化特征的观测,并及时上报了市政府、局领导及市抗旱办,为防旱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自该所成立以来,以工作重点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1954年至1986年一直从事灌溉试验研究为主的第一阶段。其工作内容或研究成果有:水地春播谷子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糜子(回茬)播种试验研究;冬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春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高原干旱风沙井灌区谷子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水稻节水型灌溉技术试验研究。无定河罐区次生盐碱地改良试验研究(1982完成的此项研究获省政府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7年至2010年以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研究为主的第二阶段。主要内容有:韭圆沟小流域土壤肥力分析研究;鱼河盐碱地改良与水稻种植试验研究;上盐湾盐碱地改良研究;子洲县白岔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预测分析研究;清涧县老舍窠小流域坡耕地农林间作的课题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与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研究;神府矿区水土保持工程的研究;定边县胡尖山水库土工织物反滤体试验研究;米脂试验场进行的沙棘扦插育苗和苹果、梨等新品种经济树种的培育与推广试验。
2011年至2014年榆林市旱情测报分析与研究工作为主的第三阶段,也是本单位2015年重点开展的项目。该项目主要也是根据榆林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或实际情况,在该市十二个县区设立的15处旱情测报点,研究干旱发生、发展机理,累计系统资料,进而做到对旱情预报,为防旱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强晖)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度地带,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北部为风沙草滩区。榆林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较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0℃,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气象灾害较多,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尤为干旱所发生的频数之多,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列各种自然灾害之首。防旱、抗旱工作成为农业生产能否全面丰收的关键,旱情测报是指导防旱、抗旱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最初的1986年,就开始一直在搞省级抗旱中心交给的该市南六县旱情测报工作(测点设在米脂官庄),为上级部门掌握旱情信息提供了快速、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仅米脂一处测报点无法代表该市全局,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各地干旱情况,所以根据该市地形地貌特征,该所必须在全市十二个县(区)重新分布15个旱情测报网点,才能真实地反映该市各地旱情,建立健全该市旱情测报网络,是科学发展观对旱情测报的要求,是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是日益严重的抗旱形势对旱情测报工作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对旱情测报的要求,也是生态环境改善对旱情测报的要求。
《榆林市旱情测报分析与研究》项目2012年立项审批后,4月份该所立即投入开展工作,对全市十二县区的地形地貌的分析研究,通过实地踏勘在全市选择确定设立了15个旱情测报点。5月份进行了购置仪器设备,6月份进行了人员培训上岗和仪器安装到各点,7月份开展旱情测报的各项工作。每月8、18、28日三次分别对十二县区15个测点的水地、旱地(坡地、梯田)各1米土层内10、20、30、40、50、60、80、100厘米各个土层段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对大气降水各次的测定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发育阶段生态变化特征的观测,并及时上报了市政府、局领导及市抗旱办,为防旱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自该所成立以来,以工作重点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个阶段:
1954年至1986年一直从事灌溉试验研究为主的第一阶段。其工作内容或研究成果有:水地春播谷子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糜子(回茬)播种试验研究;冬小麦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春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高原干旱风沙井灌区谷子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水稻节水型灌溉技术试验研究。无定河罐区次生盐碱地改良试验研究(1982完成的此项研究获省政府科研成果三等奖);
1987年至2010年以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研究为主的第二阶段。主要内容有:韭圆沟小流域土壤肥力分析研究;鱼河盐碱地改良与水稻种植试验研究;上盐湾盐碱地改良研究;子洲县白岔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预测分析研究;清涧县老舍窠小流域坡耕地农林间作的课题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与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研究;神府矿区水土保持工程的研究;定边县胡尖山水库土工织物反滤体试验研究;米脂试验场进行的沙棘扦插育苗和苹果、梨等新品种经济树种的培育与推广试验。
2011年至2014年榆林市旱情测报分析与研究工作为主的第三阶段,也是本单位2015年重点开展的项目。该项目主要也是根据榆林市的地形地貌特征或实际情况,在该市十二个县区设立的15处旱情测报点,研究干旱发生、发展机理,累计系统资料,进而做到对旱情预报,为防旱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强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