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那时衣装
——大荔农妇七十年保管儿时衣服和嫁妆
<
    李世居 赵蛟龙 文/图
    近日,在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74岁的农妇王银银老人家里。笔者目睹了她70年前儿时穿过的小围裙、马肚、和娘家陪嫁的钱包、裹腿等10多件丝绸刺绣品,让人看得啧啧称赞。
    王银银老人从小跟上辈学习刺绣,有着一手刺绣的好手艺,对刺绣爱不释手,多年来,她把从小穿戴过的刺绣品衣服和从娘家带来的“嫁妆”精心的保存起来,目的也是学学古人刺绣的手艺,把全部技术用在现代刺绣上来。
    据老人讲,这些刺绣衣服,和她娘家陪嫁妆的一些小零碎物件,有的都在百十年,她用最原始的办法储存,每年在冬夏季节,定期拿出来一下,用土办法在里面放上农村抽的“水烟”和烟叶,至今保管了近70多年,使这些将近百年的刺绣品,从没有发霉和虫蚀,色泽如新。由于爱好刺绣,她多年也是学学古人和上辈的刺绣艺术,用在平时的一些刺绣活上,把这些高超的民间刺绣艺术瑰宝保存继承下来。
    大荔刺绣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这里的刺绣品造型简洁夸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充分体现着当地朴素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刺绣与当地风俗民情紧密结合,出现在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地处大荔县沙苑地区的阿寿村,再来看看王银银老人的这些“宝贝”:那上面绣制鸳鸯戏水,并蒂莲花,富贵牡丹等图案。裙带顶端装有小银铃和各色珠宝,底端的穗子肥硕丰厚。展示妇女的才艺,更衬托了社火的宏伟气势。采访结束时,也给笔者带来了沉思,刺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再加之现代的电脑、机械化刺绣工艺的盛行,农村传统刺绣将面临走下坡路的状况,更需要农村一些热爱刺绣的民间艺人们拿出你们的手艺、多作贡献,用新的民俗文化元素,把这一手艺传承下去,做到后继有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