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看看咱的“家中宝”
大荔县畅家村传统农具吸引游客
    老式架子车。
    种麦子用的摇搂。
    割麦用的镰刀。
    织布用的绞线车。
    过去用过的簸萁和磨面用的箩子。
    墙上挂满了老式农具。
    村上的辘辘和老井。

    李世居 文/图
    3月29日,站在挂满传统农具的大荔县畅家村农耕记忆的展室,看着村上农民先前用过的农具,谈起如今已让机械化耕种代替的这些时代变迁,村上的老人们感慨万千。
    大荔县城关镇畅家村是远近闻名“美丽乡村”典型和乡村旅游点,到村里参观学习的人们慢慢多了起来,为此,村上建起渭南市首家村史馆,把农耕文化作为重点,先后收集村民家中使用过的各种农具和用品上百件,最古老的是明朝时期的碾子和建国前后使用过的割麦木镰跃进锨(大跃进时代的)、马车、马鞍、种小麦的摇搂等200余种,供游人参观。
    在畅家村的农耕记忆传统农具展室,当我看到70年代用过的桑木杈、石磙、木锨时,感到特别亲切,不禁回忆起那年夏收中使用传统农具的情景。那时候,我们用传统的镰刀一刀一刀把一眼望不到边的小麦就这样割完,不辞辛苦用架子车拉回到麦场,当有太阳的时候,大伙就用桑木杈把麦秸摊开了凉晒,翻上一次又一遍,这就叫“翻场”,等将麦穗晒干了,拉来石磙碾(碌碡)套上牲畜反复在麦秆上碾,就这样才能把麦籽碾掉、碾净。那时出的力、使得劲现在回想起都不可思议。看看展览,会加深对“粒粒皆辛苦”最深刻的体会。
    大荔县畅家村传统农耕农具文化展,不仅增加了参观者的农耕记忆,更让青少年一代了解中国传统农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贡献,大家在这里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还大大增强了重视农业、珍爱粮食、保护生态等方面的意识,确实值得一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