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春风习习话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人高鼎的《村居》诗,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每当那活灵活现、光怪陆离的风筝在高空摇曳时,不但给人带来乐趣,还会使放风筝的人通过手脑并用而强健身心。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晦气,过去许多人在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吹落一空。据说这样做不仅能带走所有郁闷,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风筝,是我国古老的发明,放风筝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鲁班用削薄的竹与木片制成一个鹊状物,并成功地放飞上天空,这就是最早的风筝,即“木鸢”。后来,有了纸张,以纸代木,又有了“纸鸢”。五代时期,李业在鸢上系了竹哨,风入其中,声如筝鸣,风筝由此得名。
自风筝诞生以来,放风筝不但成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而且在军事、科研、航空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古代军事家们早已将风筝用于军事活动中。公元549年,梁武帝萧衍被围困,就曾用风筝向外传递求援的诏书。韩朝大奖韩信向敌军守城放风筝,根据风筝牵线长短来测量与敌城的距离,从而挖通隧道,攻下敌城。明朝的军火专家利用风筝原理,成功制作出在当时很有威力的“飞空震天雷”。历史上科学家们还利用风筝进行各种科学实验。1752年6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前放风筝,成功地把雷电引导地面,从而发明了避雷针。19世纪,俄国人莫扎伊斯基为了研究飞行理论,把自己绑在一个大风筝上,用马车拉着风筝跑,足足在空中飞行了十几分钟。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用风筝把天线送上高空,试验拍发无线电报。苏格兰科学家利用风筝将温度计带上天空测量大气温度。
如今,每当春风习习,春暖花开季节,不仅是儿童,就是青年和老人也加入到放风筝这个行列,此项活动一直从二月持续到清明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