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医改大手术何处“下刀”
本报记者 王缠卫
    “今年初,省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陕西省万户居民新年愿望调查显示,‘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看病费用’高居所有愿望榜首,反映了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新期盼。”2月2日,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戴征社在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作为卫生计生工作改革的奋斗目标,站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高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搞改革,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医改“难啃的骨头”在哪儿?这台“大手术”该在哪里“下刀”?
    三种模式构建大卫生格局
    以落实预防为主方针为目标,加快构建大卫生格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动卫生工作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转变,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从卫生计生部门一家主抓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
   把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作为卫生工作的根本追求,全面建设四大体系(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应急、综合监管),积极开展四大行动(重点传染病防控、母婴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使公共卫生工作在大卫生格局转变中迈上新的台阶。
    优质资源下沉织牢村医“网底”
    加快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财政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新增部分用于村医补助。这些费用要花到百姓身上,不要花费在办公经费上,兜好村医“网底”不破。坚决落实人才培养招录政策,加大招聘力度,为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招聘2000名医学类本科生,着力解决基层人才缺乏问题。加大培训力度,完成1500名基层全科医生和600名县级临床骨干培训任务,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和脱产进修,落实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乡村医生政策,继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完善养老政策,稳定和优化村医队伍。
    缓解看病难加快实行分级诊疗
    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贯彻省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真正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破除以药养医补偿机制,加快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制度。做好床位、人员和技术岗位编制核定,全面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政府主导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医院绩效和院长任期考核办法。
    制定分级诊疗实施意见,综合运用资源下沉、医保支付、价格杠杆等措施,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把强基层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医联体和医疗集团,深化县与镇、镇与村一体化改革,加大对口支援力度,鼓励医师到村镇社区多点执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全面下沉。实行同一病种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差异化报销,拉大报销差距,合理引导患者就诊,消除群众就医顾虑。
    疾病应急救助为贫困患者托底
    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500元,其中政府补助400元、个人缴费100元。积极与人社部门协调配合,探索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大病保障制度,在新农合、城镇居民和职工医保基本医疗报销的基础上,力争把大病报销范围,确定在基本医疗封顶线到最高可报销30万元左右,真正解决老百姓无力看大病问题,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切实发挥应急托底作用。深化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推进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加强基金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开展异地就医核查,严防套取医保资金行为。加快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障、疾病应急救助、民政医疗救助制度衔接机制,实现“一站式”报销。适当调整商业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和办法,制定监管措施,建立考评机制,真正发挥保大病的作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