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指尖上捏出花花世界
















在民俗传统浓厚的大荔县农村,每当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便有制作花馍(也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她们提前和好了面,准备好了面粉、染料,以及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笔帽、瓶盖、各种或直或弯的铁皮等一大堆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做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花馍。
大荔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据说大荔面花在光绪年间就盛行至今,它源自当地的能工巧匠以面团的可塑性为基础,结合传统民间故事,创造出与民俗生活紧紧相关的造型艺术,每当民间四时八节,生婚寿葬,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馍作品,花馍的内容大都是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质朴大方,人见人爱。
大荔面花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表达农村群众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羌白镇的阿寿村和高明一带,在上世纪90年代初,阿寿村面花艺人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御杯”面花大奖赛。《古寺佛殿》晋京参展,荣获大奖。90年代后期,马勤叶、张月香等巧妇创作的《药王庙》面花,气势恢宏,古朴趣拙,该作品是其按药王庙建筑形状,逐件生捏熟蒸,后组装成一体,对庙门的戏楼、庙门楼、庙门两侧铁旗杆、牌楼、石狮、前后殿、万人伞、两侧龙虎震守的药王洞(寝室)等十余种,占面积约2.5平方米。其中戏楼、前后殿均高50厘米,宽40厘米,气势宏伟磅礴。《药王庙》面花在省、市、县大赛中多次夺魁,被称为“中国一绝”,并在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大荔县的面花制作盛行于农村,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在民间,花馍是具有浓厚民俗特色的艺术品和食用品,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在长期发展变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中华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