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春节习俗漫谈
商洛田家声

    春节(亦称年)是一年岁月新的更新,是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在甲骨文里,“年”字的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会意“禾谷成熟,人在收获”。宋人王安石在一首《元旦》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很重视过春节了。
    贴春联 挂红灯
    春联的前身是“桃符”,用桃木制作,没有文字,画神荼、郁垒像以驱鬼避邪。古人认为桃木能治百鬼,《太平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气,此仙木也。”五代蜀主每岁除日,诸宫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为太子善书札,选本宫策熏府桃符,亲题“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除夕日自题桃符板于寝门,上写“新年纳余庆,佳节颢长春”。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如今贴春联,不再是为了驱鬼辟邪,而是为了增加节日喜庆气氛,那一条条联语祝词传达着人们内心的期待。除夕那天除过给门首贴春联之外,还要悬挂一对大红灯笼,每家不可或缺,掌灯时分,景观辉煌,整个村庄和城市全都充盈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祭祀祖先
    从除夕子夜直到大天光,在阵阵鞭炮声中,不断有人家在堂屋举行烧香叩头、拜天地、迎神、敬祖先的仪式。祭祀祖先时,长幼静手后,在祖先堂上,依序上香跪拜。
    我国各地祀祖礼俗不尽相同。清雍正年间刊印的浙江省《常山县志》卷四里说:“元旦拜祖先遗像或牌位,谓之‘拜真’。”清嘉庆年间刊印的河北省《枣强县志》卷十六说:“正月初二上坟,俗名‘送爷娘’。”清同治年间刊印的江西省《宜黄县志》卷八说“元旦,子孙必至祠拜祖,孩提均至,按丁给煎饼。”商洛各地习俗,除夕黄昏家家户户必上坟给祖先烧纸、送灯。所有这些礼仪,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拜年
    新年里,见面的人总要笑容可掬的抱拳互相恭贺新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更是互相走动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描写宋汴京人过新年时便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旱互相庆贺。”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里描写苏州人拜年也说:“男女依次拜家长毕,主者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商州习俗,正月初一早,全家人论辈次给长辈拜年,长辈发压岁钱。然后吃水饺。从正月初二开始给亲戚家拜年,先丈人,后舅家,姑姨、世交好友。礼物多为点心、挂面、馍、酒,俗称“四色礼”。俗语说:“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四五里拜娘舅。”
    近年政府机关大多在新年前夕举行团拜会,省去了领导下属和同志间往返奔走之劳。这种简便的办法其实在清朝就有人想出来了。清人艺兰生在《侧帽馀谭》里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在电话和手机及电脑普及的今天,以电话和手机短信拜年及利用互联网拜年,已成简便而亲切的时尚拜年方式。
    破五
    正月初五日是年节的最后一天,客家人就把这一天叫“出年界”,当地人谓之“破五”。当日早吃馄饨、水饺,放鞭炮,示年节过完,各执其事。主要的习俗是“送穷”,也叫“送穷灰”。唐代诗人姚合曾写《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看来,“送穷”也是古俗今传,商洛人“送穷”,就是把春节五天里积攒的垃圾用笼筐送到村头十字路口倒掉,还要响一串鞭炮。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