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陈卫锋,创业路上劲头足


本报记者 张恒
他时刻准备着
陈卫锋,于1984年出生于周至农村,猕猴桃故乡长大的农村娃,他明白要想做出点事来,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
早在上大二时,陈卫锋就开始试着自己创业,他成立了369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在校学生与企业搭建就业平台。公司运营不错,但是因为管理经验欠缺,加之他作为学生时间有限,陈卫锋果断关闭公司,他需要生活的历练,需要累积经验并找准项目。
做农产品项目,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后,大学毕业他放弃深圳一家与他专业对口高薪上市公司工作,选择和农产品有关的企业,为自己有朝一日创业而准备着。
就在他工作的第七年,他认为时机成熟了,毅然辞去年薪30万元的工作,开始筑梦。
有一支好团队
2014年初,陈卫锋,王万荣,李晶,高江,党海伦五个80、90后的年轻人组建成一个团队,艾果工社成立了。他们共同的梦想就是用两三年的时间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打造陕西的猕猴桃果脯品牌,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健康绿色的果脯。
五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大家租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很早一起出门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开会商讨一些事情。这种干劲与激情来源于一个信念,在农业天地圆创业梦想。
陈卫锋告诉记者,之所以大家能走到一起凝成一股力量来做农产品项目,首先是兴趣相投,都是对农业行业感兴趣。其次,价值观一致,都是想做健康的农产品。此外,大家能力互补,都能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
梦想已经启航
瞄准项目,组建团队,成立公司,陈卫锋饱满的创业激情开始燃烧,历时6个月,他们先后9次深入到周至、眉县两地,调研了12家果脯加工厂。最终,选择了猕猴桃深加工作为切入点。
创业哪能一帆风顺?
放弃高薪选择艰苦创业,他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他告诉亲人他不是在瞎折腾,只是想在自己30到40岁这段人生的黄金年龄,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出一番事业。
选定猕猴桃中贵族品种黄金果作为原料,需要解决加工工艺难题,他和他的伙伴多次与西北农林大学、西北大学等相关院校的专家进行咨询、探讨,经过反复研发加工,才开发出了不添加色素的加工工艺。
2014年12月,“小弥乐”正式面市,因为优秀的品质及口感很受消费者欢迎。
“尊严来自于实力”脸上洋溢着自信的陈卫锋最后告诉记者:“做果脯高端市场,奉献健康绿色食品,我的幸福来自消费者内心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