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旬邑赵家洞石窟寻古




元月14日,阳光暖照,我和朋友去旬邑办事,顺道去了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赵家洞村,只见沿三水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且排列整齐,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层层楼房。
村民赵师傅介绍,古时先人为避匪乱,常躲避在石崖上,日久相继凿洞而居。石窟先小后大,先下后上,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风采依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马家河石窟、赵家洞和官家洞石窟群。
我们徒步而上,仰首望去,红崖峭壁上依次凿有多个石窟,外露其窗,内隐其洞。朋友细心数了数,共分上下三层,其中上两层现有完整洞穴45孔,每孔高2米,宽3米,洞深4米。洞顶平整,崖壁垂直,且宽敞明亮,内有暗道,连接上下洞窟,洞外崖壁上修有栈道,架有云梯,使之洞洞相通,现痕迹仍存。
据《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绝壁石窟的宏伟奇特。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曾隐居此地。
站在石窟旧址上,可清晰看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由此可推断,该洞应当创建在南宋之前。洞在石崖峭壁上凿成,里隐其室,石炕石灶,烟熏火燎,颇有远古时光;沿洞井而上,阴冷森严,脚窝溜滑,令人胆颤,费尽心力,却无法找到出门,只得手扶石窗,凭栏而望,只见崖壁上伸下缩,如雄鹰展翅,迎风翱翔。细细观赏,石窟顶无片瓦覆盖,也不遭风蚀雨淋,感叹先人匠心独具,颇具慧心。
赵师傅说,70年代,这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480”工程处占用。“文革”时这里存放绝密档案,后又成为陕西省文物库房,为这处独特风景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这是一处亟待保护与开发的旅游资源,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