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那些冬闲的日子


陕北的高原上,天气随着节气的步伐逐渐变化着,农村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分明,而每一次走进农村,总是有一种亲切与温暖……
深秋过去,山上的庄稼、地里的菜,都一一收拾回家,人们便开始忙忙碌碌,打场、晾晒,整理盘点这一年的辛苦。糜子、谷子、高粱以及各种豆豆颗颗等五谷杂粮,依次晾晒好,藏进粮仓、粮囤,洋芋、红薯储进院子里的地窖,白菜放在菜窖里,窑前挂着大红辣椒,窗台上摞着黄妍妍的南瓜,树杈上挂起金灿灿的玉米……陕北的村庄,到处是一片好景色。
山上的庄稼杆子,也会堆成一堆堆的垛子,在冬闲时背回来,叶子喂牛羊,杆子烧火做饭,没有一点浪费,直至把山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光秃秃的才算罢休,这样人们才会心安理得地进入冬天,一整年的地里劳作,也就算慢慢歇息下来了……
但是,持家的女人们,在冬闲的季节里仍然歇不下来,每一天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有的把储藏剩余的部分白菜洗好,放在缸里腌制酸菜或做泡菜,以备整个冬天全家人吃,有的在石碾磨上拴上毛驴,碾米磨面,做糕蒸黄馍馍,或者做豆腐、酿酱淋醋、制造醇香的米酒……
记得小时候,母亲还会在家里支起石磨,每天晚饭收拾停当后,就开始推洋芋。先把洋芋洗好,用刀切碎,浇上水,然后推石磨磨成粉末,用纱笼挤压过滤,沉淀成洋芋淀粉,再用纱包挂起,并不断地用手来回摇晃以控干水分,最后晾晒干,白白净净的淀粉就做成了,剩下的洋芋渣子拿去喂猪。
而推洋芋用水量也比往日里大,需要母亲从沟底一担一担地挑,每一天都是深更半夜的,在我们一觉睡醒时,母亲仍然在推磨忙碌着。有了洋芋淀粉,过年时,可以请人漏成洋芋粉条,或者在平日里做凉粉、粉皮,涮糊糊喝,这也是我儿时记忆里的一种美食了。
那些太阳暖和的冬天,母亲就开始准备做布鞋、鞋垫和纳鞋底的事情。先是找出一些破旧的衣服,打些面粉糊,用刷子刷在木板上,一层面糊一层布,均匀成一块一块的,晒干做成厚布片。再找出麻丝,在农闲没事的时候,挽起裤腿,在小腿上搓成纳鞋底的麻绳,而麻丝是用自己种的老麻子,在秋天收过老麻子籽后,在村前的河里找一个死水潭,将其杆杆沤进去,过一段时间皮剥落了,就捞出来晒干,剥一丝一丝的麻皮。准备好这些以后,就可以纳鞋底和裁剪做布鞋了。
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心灵手巧,在院子的石床上、大门道、窑洞里的热炕头,聚在一起一边闲聊,一边做着各种针线活,抑或在夜深人静时,犹如记忆里的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衣裤,做够全家人穿一年的,一双双舒适的布鞋,以及绣满浓浓牵挂的鞋垫,就这样,母亲的爱意陪伴着我们一起慢慢长大……
冬闲的日子里,男人们也不歇息,修房补墙、砍柴拾粪,或者在阳洼上砍一些沙柳或者红条,坐在窑洞里编织各种簸箕、簸箩,以及大大小小盛东西的筐子和篓子等生活用具,做一把把的扫帚,用糜穗子缚成漂亮的苕帚……
陕北的农村,冬闲却不歇,许多人为了美好的生活,仍然忙忙碌碌、心甘情愿地操劳着……而他们的人生,依然是开心敞亮与平和安逸,享受着冬日暖阳里,那一种悠然自得的淳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