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甘为村民打工的硬汉支书
——记洋县2014年度“鹮乡好人”杨太成
    本报记者 刘瑛 通讯员 张校峰 文/图
    面对身患绝症的妻子,他不离不弃、患难与共;在从小罹患重病的女儿面前,他倾尽父爱、生死相依;在父老乡亲眼中,他是主心骨、是勤务兵,于公于私,吃苦受累,他从无怨言。他就是被村民尊称为“硬汉支书”,被洋县评为2014年度“鹮乡好人”的槐树关镇阳河村支部书记杨太成。
    见到杨太成,总能看到他乐观的笑容,来到他家里,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他女儿傻站在屋檐下若有所思,妻子平躺在病床上不断地呻吟。场面上的十几只鸡、猪圈里的两头母猪、十只小猪仔和房前屋后挂满枝头的硕红的枣皮,还能让人感到一线生机,而这正是他赖以生存,支撑家计的宝贝。
    不远处,村民杨水清家新房建造现场,杨太成正使劲地挑砖搬木头。久病的妻子、女儿亟须治疗照顾,闲暇时,他绝不会放过这既能就近照料妻女,又不耽误村上工作,还能挣钱贴补家用的美差。
    1993年,杨太成7岁的大女儿一病不醒,留下严重后遗症,至今神志不清。夫妻俩爱女心切,遍寻良医给女儿医治。多年下来,除了留下大量负债外,始终未能让女儿回到从前。祸不单行,8年前,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突然病倒,严重的肝病使这位要强的贤内助,连平时的个人生活都无法自理,让这个悲惨的家庭雪上加霜。
    “那时天好像要塌下来,我咬紧牙关,不停地告诫自己:只要有口气在,绝不能放弃妻子和女儿。”这位31年前从中央军委特种工程兵部队退役的汉子,早就练就了一种排除万难、勇于担当的习惯。从那以后,挑水做饭、洗衣喂猪、寒耕暑耘……他一股脑儿大包大揽。对深陷绝望的妻子,他端茶递饭、洗脸洗脚洗衣按摩,嘘寒问暖、倾尽关爱,竭力用点滴真情重新点燃她生的希望。
    “杨铁人是条硬汉子,这些年,他精心打理着自家的29亩林地,连续六年被县上评为退耕还林示范户,同时还把村上工作搞得井井有条,真让人刮目相看!”4组村民周文理的话语中饱含对杨支书的敬佩。
    的确,众人眼中的杨太成确是一位好支书。2012年,阳河村修建村委会产生的占地补偿款,原答应村民去年给结清,可快到年底都没着落。一诺千金的杨太成在村两委会议上,提议并坚持将支书、村长、文书三人去年全年工资总计2.4万元,先拿来垫付占地补偿。第二天,失地村民按期领到了补偿款,可他家此时已有外债7万余元,妻子也正等着复查治疗。
    阳河村离县城45公里,山高路陡,群众办事甚是不便。几乎每过两周,杨太成都要进城给妻子买药。他骑着三轮摩托车,背着一个大帆布袋,口袋里装着的大多是他帮乡亲下镇办事所需的资料。乡亲们交办的事,能帮忙给办的,他绝无二话,要上身份证等必需资料就上路了;需要村民亲自去的,他往往收集齐资料,带上村民一起去镇上帮忙办。去年刚过完年,他下镇帮5组村民杨存存办完房屋修建手续,去县城给妻子买药时,药店都已关门,硬是第二天又进了一趟城。
    “老杨在村上干了30多年,群众基础很好。他将自家的三轮摩托车当成了为民服务专车,好几年村上评低保名额,他家村组联评都通过了,可就是过不了他这一关,搞得我们镇上干部都看不过去。他呀,就是一个甘为村民打工的硬汉支书!”说起杨太成,洋县槐树关镇党委副书记王炜铭如是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