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用镜头记录生活 用图像感动你我
— —和读者一同到大荔县段家镇看那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制作粉条之景
    装袋外运。
    晾晒冻好的粉条。
    基本揉好的粉面。
    压出的粉条稍微在滚水中一煮,很快捞起放在凉水中清洗。
    加温水搅拌成透明均匀的粉芡。

   李世居 文/图
    12月18日,在大荔县段家镇李家垣村,10多个村民忙而不乱,用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红薯粉条。这种不加任何添加剂、以口感柔软为特色、畅销省内外的红薯粉条,为红薯产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早就听说大荔县段家镇红薯传统手工制作粉条很有名气,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联系,12月18日,段家镇党委书记苑烨专门安排车把笔者接去,到该镇有名的李家垣村,目睹了正在用传统方法制作红薯粉条的一户人家。
    一进入大院,只见门房内用砖块临时垒砌的锅台,上面架着一口足有一米宽的大锅,前前后后共有10多个人在忙碌。年老的成了主角,从事技术性强的搓揉粉团、漏粉、打捞等需要掌握火候的技术活,年轻的主要从事晾挂、拉运粉条的活计,整个加工工序忙而不乱。
    你看那老把式们首先是把红薯淀粉加温水搅拌成透明均匀的粉芡,其次是将粉芡与湿淀粉混合搅拌成粉团,接着把面团放入漏勺中,通过手背锤击面团,在重力挤压下使之成条状入锅糊化浮起成为粉条。然后,再将糊化过的粉条捞起在冷水中进行漂洗,最后就是将粉条用竹竿挑起,晾晒冷冻一晚上,冷冻的粉条不变形、不粘连。等第二天天气好有太阳时,把冻成冰块的粉条子晾晒起来,经过一天太阳的暴晒,冰块融化,水分晒干,等粉条干透后就可捆扎起来,这样就算全部完工。
    制作红薯粉条要经过打芡、搓揉和粉面、漏粉、捞粉、冷却、过夜冷冻、晾晒、捆扎等10多个工序,需两三天的时间才算大功告成。据村上的老人讲,这种传统工艺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往后可能就慢慢消失了。虽说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因不含任何添加剂,光滑劲道,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但现在能掌握这项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再加之传统工艺生产的粉条制作过程太过繁琐,劳动强度大,一般人家也不想在家做粉条。
    李家垣村党支书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光种红薯卖红薯、每亩地产的鲜红薯,卖得好也就是三四千元,而加工粉条,红薯种植的附加值大大增加,每亩地红薯可加工上千斤粉条,按当前市场的行情,也能卖个六七千元以上。再加上红薯加工后的渣子用来喂猪,也能为群众省不少钱,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