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彬县苹果熟了,果农的心儿醉了
本报记者 陆文杰 通讯员 蒙红俠 文/图
    果农弥战贵和妻子喜摘苹果。
    果农在地头搭建临时大棚存放苹果。
    彬县果业局局长杨东光(右)和苹果营销人员探讨今年的苹果质量。

    彬县苹果熟了,果农的心儿醉了!这是记者10月14日在彬县农村看到的景象。
    天高云淡中踏上彬县的北原南原,便走进了苹果世界。路上跑的大卡车、小三轮,拉着苹果;路边摆的大招牌、小摊子,出售苹果;路两边的果园里、地头上,堆满苹果。你看你看,一树又一树的苹果,向你绽开红扑扑的笑脸。你闻你闻,秋风送给你的是苹果的甜香。你听你听,果园飘出的是果农爽朗的笑声。乡村秋色秋景最美,彬县的秋色秋景更美,因为彬县的秋色是苹果染红的,彬县的秋景里有果农的笑脸。
    记者跟随彬县果业局局长杨东光,来到北极镇沟老头村的一处果园。在这个果园里,二、三十个村民正在听县果业局的技术员现场讲授秋天施肥。听讲的村民一看到杨东光,马上围了过来,这个打招呼,那个问事情,一看就是老熟人。记者随意问一位村民:“你认识杨局长?”他哈哈一笑说:“他常来俺村,谁不认得他?”这位村民名叫赵长俊,作务着4亩果园。问起产量收入,他轻轻一笑说:“收入个五六万元不成问题!”另一位村民张民乾说,他的儿子儿媳都在西安干事情,他和妻子作务的5亩果园有3亩挂果,光苹果一年就能收入四五万元,农闲时还能进城打工。仔细拉家常中,他神秘地告诉记者:“我还靠这苹果钱,给儿子在城里买房呢!”
    沟老头村的170多户,几乎家家种着苹果。村里的500多亩果园,不仅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大家走向富裕的动力。而全县的35万亩苹果,已有23万亩挂果受益。算下来,平均每个农民有一亩多苹果的收入。在彬县,苹果面积大于粮食面积,农民收入的多一半也来自苹果。今年的苹果,虽说受春寒影响而产量略减,但卖价比去年高出将近一元,每斤卖到3.5元左右,这让果农更加开心。
    从沟老头村返回北极镇时,记者看到路边的果园里有人摘苹果,便停车走进果园。但走在前边的记者还未搭言,摘苹果的村民已经和记者身后的杨局长打起招呼:“杨局长来了!快来尝尝今年的果子咋样。”打招呼这位村民,是六甲村的弥战贵。他和妻子儿子,正在采摘苹果。谈起果价收入,他笑呵呵地说:“有这二亩七分果园,就是油和面的日子!”
    相距弥战贵家两公里以外,是该村曹立新的果园。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果园的地头,搭建起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大棚。在采摘出售苹果的十天半个月里,这个临时大棚既是存放苹果的临时库房,也是他和家人的临时之家。4亩果园,一个大棚,承载着他一家人的辛苦与喜悦。正在这里联系业务的果业营销人,是白保村村民豆西长。曹立新也好,豆西长也罢,见了杨局长都是老友相逢,谈笑风生。豆西长说,他每年把彬县200多万斤苹果销往重庆等城市,卖到越南等国家。杨局长接过他的话茬说:“我们在云南、新疆,都开设了口岸销售窗口,苹果出口更顺畅了!”
    夕阳飞起彩霞时,彬县的各处果园、各村街道仍是忙活的身影。在这采摘苹果的季节,在外打工的村民、上班的职工、甚至上学的学生,纷纷赶回家来帮把手。于是,彬县乡村采摘苹果的时候,就像春节一样,打破了往日的宁静,飞荡着幸福的笑声。
    采摘苹果的时候,是彬县果农最忙的季节,也是他们醉心的季节。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