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让爱心走得更远


张思雨 本报记者王缠卫文/图9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延安市宝塔区川口乡田崂村,今日的田崂村绿树成荫,家户围墙大门整齐统一,入户道路和院落整洁宽敞,衬托着该村新型社区的全新面貌。
郝成斌,田崂村党支部副书记,少年时期,随着父母从绥德县逃荒来到田崂村安家落户。在父母的苦苦支撑下,初中毕业后郝成斌又顺利地考上了高中,他家里这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实在是不想让父母为了几个学费东家凑、西家借,下雨天还在梢林里挖药材,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辍学,父母竭力反对,然而为了生存,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还是离开了恋恋不舍的校园,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历程。
郝成斌回忆,离开校园后,他背着行李走出大山。为了生存,他什么都干,当小工,卖冰棍,卖布料,还常常露宿街头,最后,买了卷布料到延安市十三个县和一百多个乡镇去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陕北人富裕了,爱穿戴打扮了,但当时成衣市场还很疲软,导致棉布市场火爆,厚道的陕北农民们逢集赶市怀里总要揣上块上好的布料,于是,郝成斌瞅准市场行情,到全国各地进布料,去全市城乡集市销售。最初财富积累在卖布之间一步步地完成了。
郝成斌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看到村子里的年轻人闲散人员,他又想起了办公司。靠着卖布积攒的几万元,东挪西借十多万元,又贷了十多万元,把村子里没有活干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创业之初艰难至极。”郝成斌说,由于没有管理经验,没有资历,靠几个匠人和小工难以支撑大局,只能承包一些维修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村子里这些年轻人的素质和技术,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抓培训、观摩优质工程,工程质量不合格推倒重来。如今,延安市川口建筑工程(集团)下设三个分公司,总注册资金一亿八千多万元,拥有先进完备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和上百人的管理队伍,吸纳安排省内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三百多人,解决安排上千人劳动就业。企业发展了,村里的年轻人不再熬煎找不到活干,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也积极加盟他的建筑公司。
随着企业迅速发展,郝成斌想到了村里那些弱势群体还需要人帮助,陈旧破烂的村容村貌还需要改变。他针对田崂村的具体情况,设计规划美丽乡村蓝图。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改变村容村貌,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建成了党员活动室、文化休闲广场、绿化硬化村庄道路等设施。他跑市场、搞调研、考察其他富裕乡村的做法,最后确定兴办养殖业和优化种植业。
为了带动村民的养鸡积极性,他个人出资每户扶持两万元作为资本,鼓励大家办养鸡场,并为养鸡场完善基础设施,埋设管道引来了泉水,解决了养鸡场的用水问题。又把村里的毕业大学生组织起来学习蘑菇种植技术,然后一帮一结对子,把这种技术教给困难家庭,让他们也有致富的门路。为让农村人也和城里人一样,不仅是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也要富足。很快,乡村文艺队组建起来了,每年正月排练大秧歌、现代剧、小品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在田崂村也成了家常便饭,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
数年来,郝成斌每年都热心资助慈善事业,回报社会。支助多名贫困学生上学、给田崂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捐款救助灾区、对贫困家庭进行大病救助,并且,设立了郝成斌冠名慈善基金1100万元,到现在捐助资金已经达上千万元。
辛苦的拼搏最终收获了胜利的果实,郝成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凭着陕北汉子的韧性、不怕艰难困苦的忍劲、敢于开创自己新生活的闯劲走向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