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占据自主创新的高地




本报记者 李莹
2011年,汉中洋县,有一个叫着男人名字的女人,投资了1000万元,对原本“落在地上化成土”的银杏叶,进行深加工。年盈利额达500万元。当地人都说,这是捡来的财富。
9月17日,记者跟随“富裕陕西——我的创业路”采访组至汉中洋县,采访了这位“捡来财富”的洋县志建药业董事长谢志建。
刚到厂区,谢志建满脸是笑地从加工车间迎了出来,与记者们围坐了一圈,回忆着自己的创业路。
“小时候家里穷,看别人挖药赚钱,我也挖药材卖钱。长大了点,就到外面学了苹果种植技术,搞平菇生产。后来,因为家里盖房欠了款,就在县城车站附近,开了个小饭馆,贴补家用。结果,听南来北往的药材商说了几年中药,1992年,我自己也上手,开始收药材了。自己收药材没本钱,第一次推个自行车,收了2麻袋中药,走40多公里山路,到城固,一天赚25块钱。我一想‘哎!这个比开饭店好!’然后就一点一点地攒本钱,攒车费。为了收药材遇过塌方,在内蒙围着一个月没洗过的黑围巾,吃萝卜面。为了卖药材在浙江住过3、5块钱的宾馆,晚上睡火车站,白天跑市场。”说到过去的经历,谢志建憨笑着说,“哎,说这些都让人笑话呢!”
谢志建说自己能有现在的局面,都是在实践中拿钱买回来的经验。苦尽甘来,回头想想,谢志建又拿了个对比打趣自己,“过去骑车嗖嗖嗖地跑,现在连走路都不想。”
说到现在,谢志建就讲起了自己制药厂。为啥要开这个厂?谢志建回答:“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倒了没人扶,开个厂子,把人叫回来。”
2011年1月,谢志建投资1000万元,成立公司,建成年产50吨银杏黄酮生产线3条。每年所需银杏叶就得2500多吨。为此,仅银杏叶一项,就带动了周边2000户人致富,每亩地人均增收5000元,有的还达8000元。
随着在银杏领域发展的深入,2013年9月,谢志建又在洋县有机食品工业园征地12亩,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银杏胶囊生产线。但一年过去了,如何尽快获得银杏胶囊生产批文,就成了谢志建最大的一件事儿。
由于食品药品行业监管的特殊性,办证审批周期较长,要经过人体试验、动物实验等多个环节,谢志建的生产批号仍在办理之中。
谢志建在新建的银杏胶囊生产线厂区外,说:“保健品需要等待5年时间,我前年申请的,今年已经第3年了,最快也需要2年后才能拿到,但是5年真的拖不起。”
为此,有人给谢志建打不平。有来参观的客商说:“现在黄酮生产技术都已经成熟了,为什么不能直接生产呢?”而有人也对5年的等待时间表示了认可,“现在食品药品安全这么不被信任的,等满5年,至少消费者心里放心。”
在采访最后,谢志建作为创业路上的先行者,给正在创业路上的人一句话:“先学本事,后赚钱。要能吃苦,要能翻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