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在希望的田野上
——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创新经营模式小记
    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

    本报记者 杨梅
    仲秋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阎良区关山镇的粟邑村丰宣果蔬园。远远望去,一排排红色顶的大棚整齐地沿着道路两旁矗立着。走进园区,一位面目清秀,穿着粉色上衣的女子迎了上来,她就是这个园区的主人——王思妮。
    1993年高中毕业后,王思妮外出打工,当过服务员,干过合同工,到1995年开通信店、办火锅店、加油站等,每向前迈一步,她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最困难时期,她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一个多月下来,体重从70公斤降到54公斤。正是这样的经历,磨炼了王思妮坚忍的性格,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学到了各种知识,掌握了很多的信息。回到家乡,她看到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的种植模式效益低下,看着乡亲们生活贫穷,思想观念落后,便萌发了回家乡创业,带领乡亲们一块致富的想法。
    2012年6月,王思妮在镇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筹划成立了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初在认为最难的土地流转上,她只用了3天的时间便完成了。当她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时,村里的人问她:“是不是你要咧,如果是你自己干,我们没说的。”就这样在群众的信任中,短短6个月,流转土地500亩,建成了29栋日光温室、68栋春秋温室、200亩节水灌溉,把办公区、交易收购大棚、机井、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都建好了。
    多年的经验告诉王思妮,要让合作社长远发展,就必须做好果蔬品质,树品牌意识。因此,她除了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流程”进行种植外,还专门制定了自己合作社的生产标准,以种植“良心蔬菜、放心蔬菜、无公害蔬菜”为己任。在做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她还在经营上想办法。一方面做好传统经营,用服务和优质品质巩固市场,吸引客商;另一方面她聘请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利用微信、微博和电商平台,整合园区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优质果蔬直接到消费者手中,进一步扩大新市场,使合作社发展更有生命力。
    从2012年至今,仅仅两年的时间王思妮就获得了突出的成绩,本人也先后被评为“西安好青年”、“西安市三八红旗手”、“阎良区巾帼创业明星”、“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对于今后的发展,她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要建成一个图书室,让农村的娃娃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来这里学习。同时,在以农为本的观光采摘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与绿色餐饮,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领社员共同创收致富。让在外打工的乡亲们回乡创业,让留守妇女与家人团聚,让他们其乐融融地过上幸福团圆的美满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