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知青房
三原 杨波
    住上知青房是父亲一生最高兴的事。知青房青砖蓝瓦、做工精致,被家乡人誉为“中式小洋房”,据说住上知青房当时就是整个公社人的梦想。
    在老村的西边,有一处洼地,四周地势开阔,又临路,村上就此建盖知青房。知青房凝聚了我们一村人的血汗。地基是男人们一层土,一层石料,一锤子一锤子打起来的。石料是妇女跑遍周围村子拾的碳丝、瓦块。椽是村里征集的队上和乡亲们家中的精品。木料是用整个大队的木料票买的槐木。泥水匠是村上请的白鹿原有名的把式。木匠是我们村出类拔萃的师傅。就像一场战斗,人人齐上阵,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房是给知青盖的,是给城里有文化的人住的。
    半年后,在乡亲们的努力下,知青房才落成。不久,从西安城里来了一批知青,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和姑娘。三间知青房,东边住女知青,中间住男知青,西边一间是灶房。从此我们村子更热闹了,有来参观知青房的,有来看这些姑娘和小伙的。在乡亲们的眼中,知青房就是他们梦中的宫殿。
    在知青房前乡亲们平整了一个广场,广场边的老槐树上挂上了铃铛,这里成了村里的行政中心,白天打铃上工,晚上开会,偶尔晚上放场电影或电视,会招来几个大队的乡亲。公社还给广场的电杆上装了个喇叭,每天喇叭播放着新闻和激昂的大生产歌曲。人们闲时都聚到广场,雨天蹲在知青房檐下,看着喇叭听广播,最动心的是评书联播,不时会传来阵阵喝彩声。
    有一年,有个叫冬至的知青叔叔在知青房西边的空地上种了一些新品种的瓜,没想到我竟闹出一段笑话。夏季那瓜长势喜人,每天叔叔都要给瓜浇水,施肥。我整天跟在他的身后,看小瓜什么时候长出。当小瓜长得比碗那般大,我便偷偷摘了几个回来,埋在麦仓里。终于有一天他来我家和父亲说起丢瓜的事,我便从麦仓拿出了那瓜说:“等把西瓜暖熟了,要杀着吃。”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原来我把南瓜当成了西瓜。
    对知青来说,他们对知青房并不稀罕,却都喜欢村里的地坑窑和窑洞里的热炕,乡亲们也爱听他们说城里的稀奇事。
    后来,知青进城了,知青房冷清了一段时间。三中全会后,村上要卖知青房,被乡亲们炒到当时的最高价。父亲东挪西凑买下了知青房,他和乡亲们的想法一样沾沾知青的光,后辈多出几个有知识人。
    我小时候只记得知青房没有窗框,冬天的风呼呼地刮进来,没有窑洞暖和。若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后来,父亲请人修缮了屋顶,装了窗框,安了玻璃,才好了许多。
    如今,乡亲们在知青房周围新建了住宅,地坑窑复垦地上的树枝繁叶茂。知青房是历史的符号,记载着农村的沧桑变迁,激励着我们村的大学生一年多出一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