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西安 周荣
    巧,年且四十,争强好胜,手巧人也俏。
    今年开春,村上“耍热闹”,有秧歌、高跷、旱船,巧却要跑“走马”。这下可用上她的巧劲,“走马”是自制的。表演那天,春和日丽,连邻村也来了好多人,偌大一片空地,四周色彩缤纷,人头攒动,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巧骑的“马”跑在队列的前头。她身穿红衬衫,外套白马甲,象勇猛的骑士。“马”颈上戴着串铃,叮叮当当地响,“不用扬鞭自奋蹄”。围观的老太太直咂嘴,“哟,谁家的大姑娘,多欢实!”几圈下来,巧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脸上的脂粉被汗水冲掉了。巧的丈夫在锣鼓队,递给巧毛巾擦汗。一擦,哟,俊俏脸变“花脸”。
    科技下乡,村里办起“农技班”,聘请农科所专家讲课,巧也报了名,记了厚厚几本笔记。巧变了,言谈中,冷不丁冒出“无公害农药”、“出苗率”、“奶牛听音乐能提高产奶量”……巧用绣花、编制攒的钱买了好多书。
    七月七是“七夕节”,往年都是搞展览、剪纸、刺绣、小发明,今年增添新内容。为了调整农业结构,镇上决定搞大棚菜,村委会派五个人去杨凌农科城参观,巧是带队。这天,天刚蒙蒙亮,巧和丈夫就起了床。巧想,要去大地方,发型、服饰可得讲究讲究,丈夫亲自下厨,系上围裙,打开煤气灶,为巧做了顿可口的饭菜。
    “来啦!”丈夫说,“一碗臊子面,外加两个荷包蛋。”
    饭桌上,巧美滋滋地吃着。“巧!还温存啥呢?走吧!”一听就是组员柳嫂的声音。
    柳嫂来了,萍、莲、蓉随后。“巧!我得带队,是上台演戏,还化了妆!”“明年春季耍热闹,可得有点科技含量呢!”
    “等咱的大棚菜搞成了,可得好好庆祝庆祝!”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五个呢!你一言我一语,闹腾了一阵子。
    这时,巧腰间的手机响了。“是我,巧,张师傅,车开过来,对!我家门口!”巧说。
    一会儿,红色“昌河”停在门前。巧一挥手“走!”五个衣着时髦、楚楚动人的女人乘车去了。
    望着远去的车,巧的丈夫感慨不已。如今的农民真潇洒,懂生活,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脑灵、心灵,心灵手巧。
    顺便告诉大家,巧的丈夫就是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