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19日
家门口的幸福“食”光
11月11日,耿红霞和丈夫在幸福院小食堂吃饭。
11月11日,厨师王亚歌正在厨房切肉。
11月11日,老人们排队准备打饭。
11月11日,老人们在幸福院听秦腔。 11月11日,清晨的阳光洒进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下川口村幸福院,75岁的耿红霞和老伴儿端着热腾腾的稀饭,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碗稀饭、一碟小菜,看似简单,却是两位老人一天美好生活的开始。
清晨6时,天还没亮,厨师王亚歌已开始忙碌。灶台上升腾的蒸汽,是这个村庄最温暖的信号。
中午时分,红烧肉的香气弥漫整个小食堂。四菜一汤,荤素搭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这个不起眼的小食堂,已默默走过了11个春秋。
随着人员的流动,2014年,下川口村3000多位村民中,众多老人因子女外出务工成了留守群体。“那时候,老人们做饭困难,常常冷一顿热一顿,营养也跟不上。”村妇联主任翟岁宁回忆,正是这份牵挂,促成了幸福院小食堂的诞生。
“民政局每月给每位老人补贴100元,老人自己出100元,不够的村集体兜底。”74岁的路一农是小食堂的“大管家”,他告诉记者。
如今,下川口村幸福院小食堂不仅方便了老人吃饭,更成为老人的精神乐园,这里每周都有秦腔表演,让老人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去处。
记者 张恒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