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2日
田埂上的“农创盛宴”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张恒
金秋十月的杨凌,田埂间满是丰收的喜悦。太秋甜柿种植基地的果子现摘现吃超解馋,一斤能卖40元;火龙果基地的补光灯晚上看像星星,让“南果北种”不稀奇;种粮大户王建国攥着“渭麦19号”种子笑:“这品种去年亩产434斤,比老品种多收了百十来斤。”再过几天,第32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杨凌农高会”)就要拉开大幕,这场“农业奥林匹克”又要把全球的农业智慧搬到田埂边,给乡村振兴添把劲。
31年来,34个省(区、市)的3万多家涉农企业来参展,3500多万农民、客商来“赶集”,19万余项涉农项目从这里走向田间。如今再逛农高会,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物”,人才也不只是教授专家,还有众多敢尝试、愿摸索的种养能手,“农创盛宴”成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1从“手机管田”到“品种突围” 老乡看得见的实惠
“叔,你家大棚湿度有点高,得开通风了。”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基地里,负责人王艳拿着手机给农户发消息,屏幕显示着大棚的温湿度数据。这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是王艳从往届农高会“淘”来的宝贝:“以前浇水施肥凭经验,现在按数据来,果子甜度提高了2度,一年能多收两季,500多户老乡跟着我们种,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在杨凌,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到处都是。同为农高会田间展的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大棚里藤蔓间挂着的微型传感器像“小耳朵”,温度、光照数据都能传到云端。负责人高志雄蹲在地里边摘果子边说:“扫这个码,果子从开花到成熟的信息全看得见。利用微型传感器,去年产量提了30%,优果率翻了一番,果子供不应求。”
农高会的科技从来不是“摆样子”。2024年,在现代农业展上,无人机植保机演示“一分钟打半亩地的药”,围观的参展者啧啧称奇;实用技术展里,技术员手把手教“秸秆还田怎么弄”,最让参展者关注的还是“能增产的好品种”。在现代种业展区里,“西农511”小麦种子展台前总围着人,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育的种,在河南、安徽的田里种了近4000万亩。
据农业农村部2025年的数据显示:153个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里,16个是“杨凌造”,全国占比超10%。从亩产80公斤涨到200公斤的“碧蚂1号”,到如今的“西农511”,带“杨凌基因”的小麦累计种了20亿亩,多收了500亿公斤。
科技要落地,得有“桥梁”。2025年,刚启动的中国杨凌农创汇计划到2027年建30多个科创平台,引进200多名高层次人才,转化500多项成果。去年,陕西一家农机企业的负责人说“山区播种机不好用”,杨凌科研团队6个月就研究出新样机,老乡用后坦言“比人工快3倍,还不费种子”。
2 从“院士蹲田”到“新农人闯路”,乡村充满新活力
“你们看这麦子,穗子要饱满,秆得壮,选种就得挑这样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田里,70岁的吉万全教授蹲在地上,给“新农人”们讲选种。
1985年,吉万全教授刚跟李振声院士学育种时,第一次开沟就被批评沟不直、深浅不一。“育种是良心活,得把心扎在田里。”直到现在,吉万全教授还坚持把新生的第一堂课放在田间,“搞农业不能怕晒怕累,庄稼长得好不好,蹲田里才知道。”
杨凌的农业发展是一代代“田秀才”传下来的。赵洪璋院士育出“碧蚂1号”,让老乡们不再饿肚子;李振声院士的“小偃6号”,衍生出80多个品种;李立科团队搞的“留茬免耕”技术,让干旱地区也能多打粮。这些把论文写在地里的专家,也常去农高会“摆摊”,现场为种植户答疑解惑。
乡村要振兴,光有专家不够,还得有“接地气”的“新农人”。富平种植户王卫,以前种葡萄全凭老经验,病害一来就慌神。自从在农高会上学了生物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今年葡萄亩产多了近2000斤,还成了村里的“技术顾问”,“现在种植葡萄越来越有信心,乡亲们有啥种植难题,我还能给指导一下。”王卫说。
这些年,农高会累计培训了60万种植户,3000多名专家面对面答疑。“农高会我年年去,实用的农业技术、先进的农机具,还有一些新品种都会让我大开眼界。”种粮大户刘文涛告诉笔者,“以前觉得农业‘土’,到了农高会才知道,现在种地全是‘黑科技’,对我帮助很大。”
在杨凌,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有的把直播间开在田间,带老乡卖水果;有的发展“稻虾共养”,一亩地多赚3000元;还有的引进国外的草莓品种,在农高会一亮相就被订光。他们带着新技术、新想法回到乡村,让田间有了新活力。这就是农高会的魔力:不仅送技术,还能育人才。
3 从“洋学员取经”到“海外搞种植”,共赢才有大未来
“这个滴灌带怎么铺?一亩地要多少水?”在杨凌的节水灌溉示范田里,土耳其教授纳迪姆拿着笔记本,问得特别细。他是“发展中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培训班”的学员,跟20多名来自冈比亚、尼日利亚的同伴一起,专门来学中国的节水技术:“我们国家缺水,庄稼常旱死,这些技术能少浇水、多丰收,回去后我一定会推广好。”
这样的“洋学员”,杨凌已接待了5200多名,来自130多个国家。190多期培训班下来,不少学员成了“中国农业的宣传员”: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员回去后,建了个“杨凌技术示范园”;南非专家马丁在农高会关注“苹果矮化密植技术”,已经跟杨凌团队合作,要在南非种出“中国味”的苹果。
农高会的“国际范儿”,早就不只是“请进来学”,还能“走出去种”。在坦桑尼亚的中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农户姆瓦纳种着杨凌玉米品种,亩产比以前高30%。示范区里,杨凌专家还教种植户怎么施肥、防病害,现在当地已有200多户群众跟着种。
依托10个海外农业示范园,杨凌已派190多名专家出国,推广了115个优良品种。小麦在哈萨克斯坦长得好,玉米在坦桑尼亚产量高,苹果在乌兹别克斯坦受欢迎。今年农高会海外展设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将推动更多特色农产品、农业技术及农机装备“走出去”,持续扩大“杨凌农高会海外展”品牌影响力。
不仅送技术、送品种,杨凌还帮种植户“卖全球”。依托自贸区、综保区的优势,杨凌建立了“跨境果品供应链”,今年已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越南等10多个国家出口了2990吨优质鲜果。果商宗栓龙说:“以前出口要经过好几个中间商,现在通过农高会的国际对接平台,利润高了,眼界也宽了。”
实践上“新”,深化合作再上新台阶。今年,农高会国际合作将举办多场会议论坛、系列展览展示和经贸交流活动,持续深化与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国家农业领域务实交流合作。预计第32届农高会参展参会国家和国际组织将超过50个,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农高会想做的不仅是“卖东西”,还要建“朋友圈”,让中国农业和世界共赢。
10月25日,第32届杨凌农高会就要拉开帷幕。到时候,田埂间会挤满看示范田的参展者,展馆里客商云集,海外学员会继续来取经,“新农人”会带着项目找合作。这场“田埂上的农创盛宴”会继续把科技、人才、合作聚到一起,给乡村振兴添把劲。
31年来,杨凌农高会就像一座桥:一边连着实验室的“高精尖”,一边连着田间的“接地气”;一边连着中国的“好经验”,一边连着世界的“新需求”。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杨凌农高会必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从“实验室”到“田野间”,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以人才为桨,从“育种专家”到“新农人”,筑牢乡村振兴人才根基;以国际为翼,从“技术输出”到“共同体”,拓展农业合作新空间……随着第32届农高会的开幕,这片承载着“禾下乘凉梦”的土地,会继续奏响乡村振兴的强音,让更多农民丰收,让更多人才扎根,让更多合作开花——因为田埂间的希望,从来都不止于“一亩三分地”,而是“天下粮仓”的大未来。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