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抢收烘干 保粮归仓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10月16日,在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高铁村,履带式玉米收获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全力抢收成熟的玉米。
  “雨停了,得和天气赛跑,哪块地好下地、能下地,就赶紧把玉米及时收回仓。”站在地头,交口街道办事处乡村(社区)管理科科长欧文的言语中透着紧迫。
  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期,连日来,持续的阴雨天气给秋收秋播带来考验。面对土壤湿度饱和、晾晒受阻、霉变风险加剧等难题,当地加强农机调度与烘干服务,确保快收快干。
  “我们协调履带收获机等农机具抢收抢种,在人歇机不歇的情况下,每台履带收获机每天可以收获100亩以上。”欧文说,对部分玉米已经成熟、机械无法下地的田块,交口街道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人工抢收。目前,交口街道秋粮应收面积3.81万亩,已收获1.86万亩,占应收面积的48.82%。
  “最近雨水太多,生怕玉米发生霉变。多亏合作社帮着联系了一台履带式收割机,我家的5亩玉米今天就收完了。”高铁村村民郑淑瑛说。
  收得回,更要存得住。在高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烘干仓储中心,10米高的烘干塔轰鸣运转,刚从田间运来的湿玉米通过传输带源源不断送入塔内。合作社负责人李林正在组织人员进行烘干作业。
  李林介绍,高铁村创新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大田托管”与“土地流转”相结合的方式,实现1700亩耕地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粮食单产。村里还利用省级衔接资金建成储粮库、晒场、粮食烘干机、地磅等综合性农业服务设施,由村集体统一运营。
  “我们用的是高温烘烤设备,设备核心是一个持续输送热风的热风炉,粮食在其中循环烘干,每天能烘干近100吨玉米。”李林说,烘干设备从9月28日启用以来24小时运转,除服务合作社成员外,还向周边农户提供秋粮烘干作业服务。
  为让农户“少跑路、多省心”,合作社今年秋收期间还推出“订单式”服务:农户提前电话预约,粮食运到后立即过磅登记、烘干入库;合作社通过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实现收割、烘干、收购一条龙服务。“以前烘干完还得自己找买家,现在烘好直接卖。”刚卖完3000公斤玉米的高铁村村民张瞳飞拿着结算单说。
  说话间,交口街道郭杨村种植大户王建向李林打来电话预约烘干。“我种了100多亩玉米,连着下雨,心里急得像火烧。”敲定时间后,王建终于松了口气,“往年靠晾干,今年碰上阴雨天,得抓紧烘干防霉变。”
  在临潼区小金街道,为了帮助缺少劳动力而面临玉米收割难题的留守老人家庭,街道第一时间成立抢收抢种工作专班,通过街、村、组三级网格,组织街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的突击队,与天争时,与雨赛跑,助农抢收。
  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当前,临潼区正积极组织对农田积水地块及时开启排灌站排水,调度20多台履带式收获机抢收;充分利用办公区域、空置厂房等各类场所通风晾晒;发挥全区29台(套)烘干机械作用,组织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为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同时,临潼区根据农机数量、收获进度、天气情况,及时发布作业信息,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引导农机合理流动,确保秋作物适时收获、抢打快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