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潇潇秋雨谒阎公


  金秋同州,文韵流芳。2025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暨文艺名家走进大荔采风活动落幕,文艺名家踏访田埂阡陌、仓廪村落,以笔为椽勾勒大荔风华。从丰图义仓的智慧,到冬枣的甘润、畅家村的新颜,再到“在河之洲”的诗意,每篇作品都浸透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本报特推出专刊选摘部分佳作,以飨读者。

  赵刚
  潇潇秋雨中,驻足大荔县朝邑镇南寨子村阎公敬铭雕像前,其浩然正气赋予我精神,其如炬目光传递我力量,其《不气歌》启迪我智慧,其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教诲我——人,应该怎样活着。
  阎公,名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今陕西大荔)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乃入仕,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湖北按察使与布政使、山东巡抚,及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等职,以“质朴廉洁”“善理财、精校财赋”著称。阎敬铭总办的湖北军需粮台,因节俭高效享誉“古今天下第一粮台”;倡议修建的丰图义仓,获慈禧御题“天下第一仓”;治理鄂鲁时,不畏权贵,公正廉明,疏浚河道,造福民生,离任后百姓自发建祠纪念;山西赈灾中,力查贪污大案,奏请裁减差徭,提倡栽桑养蚕,扫除陈年积弊,筹款调粮,安抚灾民,用赈务余款兴建“王官书院”,又捐资添经费,刻版印刷《资治通鉴》《涑水纪闻》以教化民众。正是这样一位重臣,日常粗布粗衣、粗茶淡饭,纺机自织衣物,宴客仅备干饼;朝堂上坚持“户部非皇家私库”,反对挪用海军军费修筑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散尽家财用于赈灾、捐建义学。他遭异己打压排斥,却初心不改,意志弥坚,更作《不气歌》自励自勉。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阎敬铭深谙此理,为防止灾荒、救民于水火,积极倡议督促,历时四载,历尽千辛,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其家乡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镇南寨子村)建起当时全国唯一一座民间粮仓——丰图义仓。它不仅保障了本县民众不时之需,更在多次灾荒中开仓赈济灾民,救人无数。阎公因此享誉“救时宰相”。
  140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我国现存唯一仍在使用的清代大型粮仓,不禁为先民应对灾荒的智慧而震撼:首先是完备的仓城合一功能,分为夯土外城与砖砌内城,内城环列58孔窑仓,每仓可储粮90吨,总容量5200吨;仓墙厚1.8米,地面铺设木板并设通风道,形成20℃恒温、防潮的储粮环境,确保粮食5年以上不变质;其次是先进的排水功能,仓顶采用青砖铺面,分段设计排水槽,雨水通过U型水道即时排出,确保墙体干燥;再次是坚固的防御功能,仓城形似城堡,东西设仓门,兼具军事要塞功能。丰图义仓不仅堪称中国古代储备技术之典范,更见证了建造者心系苍生、深谋远虑的情怀与担当。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黄河50景的丰图义仓,正是阎敬铭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完好,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持续焕发新生。
  潇潇秋雨谒阎公,让我更加明白——人,应该怎样活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