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秋雨润乡野 文心绘振兴
——2025陕西乡村文艺采风活动侧记
    10月11日,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乡村振兴展览馆里,采风团成员了解村庄的巨变。

    10月11日,在朝邑国家湿地公园,采风团成员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感受生态变迁。

    10月11日,在丰图义仓,采风团成员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10月11日,在小坡万亩冬枣示范园,采风团成员听工作人员讲述冬枣产业发展故事。

    10月11日,在大荔展览馆,采风团成员感受声光电技术带来的生态变迁。    本版图片由记者孙金龙摄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秋雨如丝,将秦东大地勾勒成一幅水墨长卷。10月11日,一群怀揣着热忱的陕西乡村文艺工作者,踏着淅沥秋雨,走进大荔的村庄、湿地、果园与古粮仓。他们的行囊里装着纸笔与镜头,脚踩泥土芬芳,寻找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采风。没有走马观花的匆忙,没有浮光掠影的浅尝。采风团的作家、画家、摄影家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在细雨绵绵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在产业一线,感受兴业富民的活力;在古老建筑里,探寻文化传承……每一处停留,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个故事,都将化作艺术萌发的种子。
  1 乡村蝶变,在田园巷陌间解码“美丽经济”
  采风第一站从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开始。雨水洗过的村巷格外洁净,白墙黛瓦与门前花草相映成趣,俨然一幅水墨丹青图。乡村振兴展览馆里,老犁耙、旧纺车静静陈列,与墙上的新旧对比照片共同诉说着村庄的沧桑巨变。
  “这些老物件不仅是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青年作家杉林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驻足良久,“看着这些器具,我仿佛看到了祖辈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他惊叹的是,这个保留着传统韵味的村庄,同时拥有现代化的产业格局:2200亩4K西瓜、网红甜瓜大棚连绵如白色波浪,在细雨中更显生机勃勃。
  村里的豆制品加工厂豆香四溢。这个由村集体投资建设的大荔首家标准化豆制品加工厂,不仅传承了当地悠久的豆腐制作工艺,更通过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创新,开发出十余种豆制产品,畅销周边县市。
  “我们村豆腐制作历史悠久,但过去都是小作坊生产。现在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但保留了传统风味,还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红丽称,这个小小的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让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安仁镇小坡村,产业振兴的画卷更加壮阔——万亩冬枣示范园在雨中舒展着无边绿意。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荒滩,村民们过着“种一葫芦打一瓢”的苦日子。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带领党员群众,硬是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银行”。
  这几年,小坡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模式,将人均收入从不足千元提升至2.5万元。更令人惊喜的是,村子已将单一的冬枣产业,成功拓展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圈。这里已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冬枣小镇。西北首条有轨观光火车穿梭其间,水上游船、儿童乐园、研学基地等30多处游乐景点星罗棋布,令人流连忘返。
  “每一颗冬枣都是一个故事。”站在观景台上,采风团成员、乡村文艺爱好者张桂英感慨不已,“在这里,我们能听到的不仅是雨声,更是这片土地从荒芜到丰饶的叙事诗。每一颗冬枣,都是这诗行中的一个韵脚,饱满而深情。”
  2 古今对话,在交融碰撞中激活文化基因
  雨中的丰图义仓更显沧桑厚重。这座建于1882年的清代粮仓,巍然屹立在黄河西岸的台塬上,青砖砌就的城墙在雨水浸润下泛着幽光,见证着百余年的风雨变迁。
  青年作家范墩子一走进仓城,就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看这仓顶设计得多好!这些导水槽将雨水精准汇入U型水道,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兼具防火功能,这种一物两用的巧思,堪称古代建筑智慧的典范。”指着青砖铺就的屋面,看着雨水顺着十二段导水槽缓缓流下,范墩子不禁感叹道,“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百年前夯土筑城的号子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的交融。”
  如今,这座“天下第一仓”早已超越其原有的储粮功能,变身文化传承的殿堂。粮仓内设立的11个展室,系统展示着粮食文化、历史名人事迹和地方风物。朱文公祠、慈禧御赐“龙虎”碑、陈抟手书“福寿”石碑等文物,为这座古建筑增添了更多文化底蕴。每年都有数万游客来此,不仅感受古建筑魅力,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中,汲取珍惜粮食、敬畏传统的养分。
  这种古今交融的智慧,在大荔县英考鸵鸟园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园区依托亚洲最大的鸵鸟繁育基地,巧妙融合沙苑地貌与人文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采风团成员、乡村文艺爱好者田宏伟发现,这里不仅是鸵鸟乐园,更是一个文化空间:仿古建筑中的本土元素、定期举办的文艺活动等,让自然景观拥有了人文温度。
  在园区的科普教育区,园区负责人赵静介绍,他们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发了系列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游玩中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玩得开心,更要让他们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赵静说,作为“大荔县文艺精品创作基地”,这里常年举办文艺演出与采风交流,使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从丰图义仓的厚重到鸵鸟园的灵动,大荔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活水。保护好历史遗产,创新性发展地方文化,乡村振兴才能根深叶茂。
  3 和美宜居,在绿水青山间构建“幸福家园”
  水色苍茫,接天连地;芦苇摇曳,惊起群鸟……雨中的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别具韵味。
  “站在这里,才能真正理解‘诗意地栖居’的含义。”采风团成员、乡村文艺爱好者任倩驻足湖畔、情不自禁地感叹道,“风声、鸟鸣、水声,还有这片土地蓬勃的生命力,都是大自然最美的创作。我要把这份感受记录下来,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给更多人。”
  这片形如弯月的湿地,拥有湖泊、沼泽、咸水湖等多种湿地形态,成为159种野生动物的家园。黑鹳、大天鹅等候鸟翩跹其间,芦苇、柽柳等植物蓬勃生长,共同构筑出完整的湿地生态链。
  在大荔展览馆的二层展厅,声光电技术生动展示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变迁。采风团成员、三原县作家协会主席尹跃翔在参观后说道:“从盐碱滩涂到湿地公园,从荒芜沙苑到绿色果园,我们清晰地看到,人与自然完全能够和谐共生。”展览馆通过沙盘模型、影像资料等形式,不仅记录了大荔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奋斗历程,也展示了未来生态建设的美好蓝图。
  在大荔英考鸵鸟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园区内,沙地公园保留着沙苑特有的地貌特征,无动力乐园采用环保材料建设,鳄鱼公馆则成为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我们不是在开发,而是在守护。”赵静表示,园区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让游客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空间。
  一整天的采风行程在秋雨中开始,在收获中结束。采风团走过一个个村庄、一片片田野,目睹了产业兴旺的生动景象,感受了古今交融的文化魅力,体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这次采风如同一场深情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文艺工作者与乡村田野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现实:它是畅家村整洁村巷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是小坡村冬枣大棚里农民忙碌的身影,是丰图义仓古老砖墙上雨水的痕迹,是湿地公园里候鸟展翅的优美弧线……
  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文艺创作的旅程刚刚开始。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采风团成员将把这片土地的温暖与力量,化作打动人心的作品,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美,听见乡村的声音,感受这个伟大时代的脉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