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于思想交锋中聆听乡土回响
——2025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千年古郡,大美大荔。
  10月10日,2025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在渭南市大荔县举办。这里没有高谈阔论的疏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别重逢的热切。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位文艺名家与基层文艺创作者齐聚会场,在思想碰撞与文化交融中,共同探寻乡村文艺的根脉与未来。
  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是陕西农村报社在全省创立的一项文化活动、一个文化品牌,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8届。座谈会以陕西农村报文艺副刊为载体和阵地,凝聚和培育了一大批乡村文艺创作者。
  本次座谈会由陕西农村报社总编辑齐卉主持。“大荔这片土地,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新时代的活力,为我们今天的活动提供了最生动的背景板。”齐卉说,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希望各位代表敞开心扉,畅谈“如何让文艺的根须更深地扎进乡村沃土”,创作出更多“接天线、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一场深入人心、干货满满的文化碰撞与思想交锋开始了。
  “踏上大荔的土地,我仿佛一只离巢的鸟儿,终于回归了滋养心灵的天然林海。”陕西省作家协会社联部二级调研员赵刚的动情分享,瞬间引起了全场共鸣。他坦言,自己的创作路径从早期广泛涉猎,到最终转向乡村题材,是源于一种“精神的归根”。他坚定地认为,乡村文学、乡村文艺大有可为,这里蕴藏着最为生动的中国故事。
  这番肺腑之言,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方英文对此表达了认同。他精辟地指出,乡村是文学的富矿,但开采它需要真诚与匠心,并鼓励创作者要“走自己特立独行、不和别人重复的路子”,在广袤乡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坐标。
  坚守乡村文学阵地,传递时代美好声音。作为一张具有辉煌历史的“老字号”报纸,多年来,陕西农村报坚持用文艺副刊版面为广大乡村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树立起品牌形象。从2006年开始,陕西农村报每期推出一个整版副刊,全年累计呈现近140个版面。这份坚持,让“期期见面”从最初的版面规划,升华为报社与读者之间的文化约定。
  每一篇作品、每一个版面,都是陕西农村报为读者搭建的“乡土文化舞台”,让大家在阅读中与乡村共鸣,在文字中感受文学的温度与力量。今年前9个月,副刊累计收到全国各地投稿1万余篇,累计制作103个文艺副刊版面,刊发571篇文章近30万字。
  如果说对乡村价值的认可是共同的起点,那么如何书写乡村,则成为现场思想交锋的核心。
  “大荔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但这只是它的家底,如何把家底变成打动人心的佳作,才是关键。”来自韩城的乡村文艺创作者丁继坤语气急切,“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这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记忆;除此之外,还要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听他们讲故事,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细节。只有真正‘接地气’的作品,才能拥有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底气。”
  这番话引发了热烈讨论。在随后的发言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沉下去”的重要性。西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范墩子分享了他的采风方法:“坐在农家板凳上的聆听,远比在书房里的想象更有力量。我们要去田间地头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才是乡村的脉搏。”
  近3个小时的座谈会,气氛温暖而热烈。大家各抒己见,一致认为乡村文艺创作不能是走马观花的猎奇,必须是与这片土地及人民的深情拥抱。
  热烈的交流,最终凝聚为对未来的共同展望。与会者纷纷呼吁,希望以后多搭建像此次座谈会这样务实高效的平台,让乡村文艺创作者持续交流、相互激励。
  座谈会结束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暖流。没有即刻的离场,许多人仍围在一起,继续意犹未尽地讨论。他们知道,这场关于乡土与文艺的对话,不会随着会议的结束而终止,它正化作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即将在各自的笔端,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枝繁叶茂的篇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