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产业链上结硕果 三秦大地庆丰年
——陕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综述
    9月20日,在绥德县义合镇墕头村的果园里,田俊莲(左)和村民一起整理采摘下来的苹果。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金秋染三秦,大地遍流金。从陕北高原的层林尽染,到关中平原的瓜果飘香;从秦岭山间的硕果压枝,到汉江两岸的稻浪翻涌……广袤的乡野间,每一阵风都带着收获的气息,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丰收的欢歌。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与灿烂的笑容交织,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长卷。
  9月20日,在榆林市绥德县义合镇墕头村的果园里,一筐筐红艳艳的苹果整齐排列。村委会副主任田俊莲正带着村民采摘、选果、装箱,“大家动作快一点,这车装完还有一车等着呢。”
  今年,墕头村的2000多亩山地苹果喜获丰收,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在电商平台助力下,这些果子不仅畅销上海、济南、武汉等城市,还出口俄罗斯、尼泊尔、泰国等国家,果农年均收益在10万元以上。
  这样的丰收图景,正在三秦大地的阡陌田野间生动上演。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陕西农业农村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4年,陕西农林牧总产值达4704.4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种植业产值3474.4亿元,增长4.3%;粮食总产量突破1350万吨,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项指标连续四年增长,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省农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龙头企业带动334万农户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
  在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世界领先的乳粉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我们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奶源到成品全程可追溯。”公司总经理李轶超表示,公司不仅自建了有机牧草种植基地和规模化养殖场,还建立起覆盖育种、冷链运输、精深加工和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周边众多农户加入订单养殖。
  这几年,陕西重点打造苹果、茶叶、畜禽肉类、蔬菜、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链,以及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条百亿级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8条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带动26条市级超百亿元、131条县级超10亿元的产业链发展。
  在“中国冬枣第一县”渭南市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村民李虎的8亩冬枣今年给他带来40多万元收入。“咱这冬枣走的是高端市场,最贵每斤卖到280元,8月底就销售一空。”李虎高兴地说。
  而在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的蔬菜基地,菜农李峰正在采收甘蓝,“我们的蔬菜直供西安各大超市,还通过冷链物流发往成都、重庆。今年行情不错,我承包的20亩地预计收入能超过15万元。”
  陕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成功创建延安苹果、汉中中药材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7个产业强镇。截至上半年,全省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35个,实现重点产业链集群全覆盖。同时,持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3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7万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形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这几天,渭南市蒲城县龙池镇屈家村的温室大棚里,村民们正在清园整地,为接下来的西甜瓜育苗作准备。“以‘千万工程’市级重点村创建为抓手,我们村的西甜瓜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大家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村党支部书记赵文璞告诉记者,在创建过程中,村上按照“一图一表一清单”工作法,用村庄规划图把村级发展统筹起来,用村情统计表把家底弄清,用工作项目清单把“干什么”细分出来,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千万工程”,2024年成功创建503个省级示范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7%,农村户厕普及率达83.9%,集体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2.3%。今年,陕西省计划建设的500个示范村正在稳步推进,助力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如今,随着“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焕发新颜,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大荔冬枣、泾阳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越叫越响,正通过四通八达的现代物流网络,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叫响世界。
  环境美了,产业兴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这一派丰收的喜悦,正转化为乡村振兴路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眼下,陕西正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在这硕果盈枝的时节,万千农户以勤劳为笔、以大地为卷,在三秦沃野上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崭新篇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