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秋塘寻蓬记

  杨慧雯

  去年冬天到现在,我一直有个愿望——想要一支莲蓬。可如今,这朴素的心愿始终未能如愿。
  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天朗气清,云絮疏淡。午饭后,我和先生漫步七星河畔。午后的阳光慵懒斜洒,将河水染成摇曳的碎金,我们循着水流缓步前行,倏忽间,一片荷塘铺陈在眼前。虽已秋至,一池绿波依旧惹人欢喜,更让人心头一动的是,绿叶间点缀着数不清的莲蓬,沉甸甸地低垂着头,藏在心底的愿望瞬间被唤醒。在这低垂的莲蓬间,我迫切地想寻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支。
  莲蓬的颜色不尽相同。初看是青褐色,细看则青中带黄、黄中泛褐,更有几支已染成深沉的墨色。时光悄然为它们晕染出层次,莲蓬立在长梗上,微微颔首,像在掩面沉思,又像在细数流年。每一支表面上都密布小孔,排列得颇有章法,特别像蜂巢。
  莲蓬的形状甚是别致。有的饱满圆润,一看便知莲子充盈;有的略显干瘪,却也自成风骨。秋日暖阳斜射而过,给莲蓬勾勒出淡淡的金边,在水中投下了斑斑驳驳的影子。走近些,我发现有些莲蓬上还留着干枯的花萼,像在轻声诉说曾经的绽放……
  河水静静流淌,携着几片早枯的荷叶缓缓向东。荷池深处,偶有“噗噗”的轻响,我寻音望去,先生轻声解释:“这是成熟莲子落入水中的声音。”声音极细微,可午后静谧,竟听得格外清晰。我不由心生感慨——每一颗莲子的坠落,都是一个生命的起点,也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对莲花和莲蓬的认知,最早来源于中学课本,初读《爱莲说》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句子曾让我费解许久。生长在渭北旱塬的我,很少见到荷塘,更别说莲蓬了。多年后,在眉县的千亩荷塘、岐山的凤鸣湖,我终于见到了郁郁葱葱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既惊诧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也见到了不尚浮华、只求实在的莲蓬。
  我看惯了土里生长的花卉,像是牡丹,月季,它们开花时满枝喧腾,热闹非凡。相较之下,莲花总带着几分清冷,“濯清涟而不妖”,尤其是莲蓬,向来低调、含蓄,甚至透着些孤傲。它们伫立水面,更多的是静默、坚守。
  夕阳渐沉,彩霞漫天,我们仍站在荷塘边。我望着那些莲蓬,落日的余晖里,它们化作一段段的剪影。那一刻,我突然间顿悟了——想要一支莲蓬,并非要特意采撷,而是想留存这份静美和含蓄,留存生命中应有的沉淀与自足。
  此刻的七星河,因这一池莲蓬,多了几分温润与深长。莲蓬不语,却道尽花开有时、花落结果的深意。我想,生活本该如这莲蓬,不张扬、不喧哗,在时光中沉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终会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