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黄土高原上的“苹果答卷”
——延安市黄陵县“五新”果园高质量发展观察
    黄陵县“五新”果园航拍图。曹海军 摄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曹海军 摄

  赖雅芬 黄敏
  九月的黄陵,秋意浸染,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画卷。在黄陵县隆坊镇古路村千亩“五新”果园示范基地,一颗颗红润的苹果压弯了枝头。果农们穿梭其间,正通过智能灌溉与植保系统开展精细的秋季果园管理。
  “如今咱们的苹果,红的不只是颜色,更是科技的含量。”黄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新平指着园区数字化大屏上跳动的数据说,“从‘靠天吃饭’到‘数字务果’,黄陵苹果产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作为陕西省果业大县,2021年以来,黄陵县大力实施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主体、新模式、新装备为概念的“五新”果园,不断推进老旧果园更新改造工作,提升果品品质和产量,用四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产业升级的“乡村振兴答卷”。
  1 从传统农业到特色产业:“五新”果园的进阶之路
  9月3日,黄陵县桥山街道苏家险村,陕西北帝虹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苹果种植基地,早熟苹果“巴克艾”已经采摘完毕,负责人李兴年正带着工人清园。“今年的苹果能卖上好价,前期的水肥管理立了大功。”李兴年高兴地说。
  基地有182亩果园,种的都是新品种。“过去是‘看天吃饭’,现在是‘云端种树’。咱这个水肥一体化系统,只用两个半小时就能完成浇水和施肥。”李兴年称,架在树上的管子每隔50厘米就有一个出水孔,孔的大小、水的流速完全一致,因此每棵果树的长势和产量都差不多。
  2021年,面对传统果园老化、经营粗放等瓶颈,黄陵以“新品种、新技术、新主体、新模式、新装备”五把“金钥匙”,开启了苹果产业的发展之路。
  在田庄镇闫塬村陕西蔷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培室里,技术员姜笑戴着无菌手套,将0.3毫米的苹果茎尖放入培养基。“这是脱毒育苗的关键时刻,相当于给果树做‘心脏手术’。”作为延安市唯一的良种苗木脱毒组培基地,这里每年输出的50万株科技苗,正在改写着黄土高原的苹果基因图谱。
  在桥山街道联庄村,132亩新建果园长势正好。“去年4月28日栽的树,今年已经挂果了,预计产量在25万斤左右。”联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社全说,这片由村集体自建、陕西北帝虹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果园,进入丰产期的话亩产能达8000斤。
  55岁的果农郑小龙把自家的几亩老园子流转给村上后,成了按月领工资的“产业工人”。“以前干啥都得上人工,现在不一样了,剪枝有机械队,施肥用无人机,卖果走电商平台,咱这老把式倒成了学生。”作为务工村民的领班,郑小龙的手机上详细记着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量。
  蜕变背后,是黄陵县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县里设立的财政补贴资金和引进企业的投资,如同精准滴灌的“营养液”,四年间滋养出86个标准化示范园,让5.6万亩老果园焕发新生。
  这种变革正在重塑产业版图:矮化密植技术让亩产提高40%、物联网管理使优质果率突破89%、电商渠道贡献三成销售额……从传统农业到特色产业,黄陵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正沿着“五新”果园铺就的科技化轨道飞速前进。
  2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共赢:联农带农的实践探索
  以产业融合、模式创新,推动苹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产业协同发展转型;以代建代管、包建包管、联建联管等联结方式,为果农提供优质托管服务……在黄陵县,苹果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一幕幕联农带农的生动实践持续上演。
  走进隆坊镇古路村苹果试验示范基地,虫情监测仪、土壤墒情传感器、温湿度监测器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技术人员正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果园的风吹草动。这是黄陵县秦果源农服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处示范园,同步推出的绿佳果园管家社会化服务,托管周边上千户果农1万多亩果园。
  在示范园里,古路村果农刘云鹏正跟着技术人员学习使用智能监测设备。“以前种苹果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省心多了。”刘云鹏说,去年他将自家果园托管给绿佳果园管家,借助公司的智慧果园管理系统,果园灌溉、施肥、植保和日常管理都实现了精准化。去年,刘云鹏的苹果收购价每斤比以前涨了1元多,收入多了好几万元。
  社会化服务助力苹果产业“提速换挡”,当起“甩手掌柜”的果农们都尝到了甜头。在隆坊镇白村,黄陵县农投公司建设的“五新”果园里一片繁忙景象,果农雷记录正忙着卸套袋。
  “以前自己种苹果,啥活都靠人力。现在果园托管给专业公司,咱再到基地干活,每天有稳定收入,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雷记录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又开始忙活了。
  县农投公司负责人白晨杨介绍,“五新”果园整合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为周边果农提供统一的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让果园实现提质增效。托管果农除了务工增收,年底还能根据果园收益获得分红,大伙一个比一个干劲大。
  沿着乡间小路,行至隆坊镇迂家塬村,规划整齐的苹果园随处可见。在村里黄陵艾普林科农业公司建成的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负责人杨永泰在查看新品种果树长势。
  “我们基地不仅要培育优质品种,还在探索新的种植模式和管理经验。”杨永泰介绍,基地与果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示范带动,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周边果园。果农们通过联建联管,共享资源和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联建共建,如今黄陵县的苹果产业已经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多元产业格局,让越来越多的果农实现了增收致富。
  3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突破路径
  眼下,果园秋季管理正忙。在隆坊镇古路村景曦苹果试验站,负责人王鑫手持测糖仪和游标卡尺穿梭在果园。枝条上,一颗颗泛着诱人光泽的苹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这是‘魔星’,成熟时糖度达16.8%,比传统富士高3个百分点。”他轻捻果柄解释道。
  这个占地65亩的试验站,试种着魔星、繁花、劳拉三个新品种果树。这几年,黄陵县以“五新”果园建设为抓手,铺开老旧果园改造工作,全县苹果产业逐渐摆脱对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依赖,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轨道。统计显示,全县矮砧密植果园面积突破6万亩,亩均效益较传统果园提升150%。
  在距景曦苹果试验站2公里外的延安苹果全程机械化试验站内,主任李金锁正在调试最新引进的履带式多功能作业平台。这个大家伙能完成旋耕、施肥、喷药等8种作业。“传统果园每亩每年得投入32个工人,现在机械替代率超75%,用工成本下降60%。”李金锁说。
  依托全国首个苹果全程机械化试验站,黄陵县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全县“五新”果园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在黄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新平看来,机械化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试验站创新推出的“55155”(针对果业生产五大核心环节、系统组建五支专项服务团队、推出15种托管服务项目、构建五项推进保障措施)服务模式,让果农轻松享受从施肥到采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回到景曦苹果试验站,王鑫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品种的表现数据:“劳拉”抗寒性强,花期较传统品种晚7天;“繁花”坐果率高达82%,较对照组提升23个百分点。这些正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系,是黄陵苹果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筹码。
  产业变革的背后,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黄陵县创新推出的“保险+期货”苹果价格收入险经验模式,通过期货公司负责“保价格”、保险机构负责“保产量”,有力化解果业风险、保障收益,提高了果农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主动性。2021年到2024年,全县累计有4.27万亩果园实现了产量、价格“双保险”。
  这种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形成共振效应。县财政设立的“五新”果园每亩最高5000元的奖补资金,极大地提升了果农的改造积极性;龙头企业的入驻和投资,让一片片“五新”果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要素的畅通流动,让这个传统农业大县走出发展困境,2024年苹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4亿元。
  站在隆坊镇的观景台俯瞰,智能温室、无人机基站、冷链物流中心等构成一幅充满科技的现代农业图景。今年,这幅图景将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黄陵县将创建2万亩高标准示范园,通过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果业示范样板,有效破解传统栽植、管理标准执行弱等问题,真正实现“建一个园区、树一面旗帜、带一片产业”的示范引领效应。
  眼下,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黄陵县用实践作答: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农业筋骨,以制度创新激活土地潜能,以联农机制共享发展成果。在这片黄土高原的沟壑峁梁间,正生长出农业现代化的鲜活范式。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