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强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部分省份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释放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综合整治落地见效的积极信号。结婚彩礼一路“水涨船高”,已成为不少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此次整治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但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限价”,更要为大家“解心结”“办实事”,从根源上化解婚嫁焦虑。
高额彩礼背后,既有传统观念影响,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难题。比如一些地区性别比例不平衡,城乡发展有差距,许多家庭担心女儿婚后缺乏保障,希望通过彩礼预留“安全垫”。过去部分地区采取“一刀切”限定彩礼数额,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暗涨”“分期付”等现象。此次整治强调因地制宜、依法规范、宣传引导,正是为了精准施策,既要抵制婚嫁欺诈、铺张攀比,也要尊重传统礼俗,让婚俗回归本来的意义。
说到底,彩礼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一些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实践表明,产业好、机会多的地方,彩礼问题反而并不突出。因此,整治高额彩礼,功夫在“婚外”——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帮助农村青年增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更有活力、青年更有希望。
移风易俗,强制不如引导。我省一些地方已探索出有效经验,例如渭南市蒲城县将彩礼标准纳入村规民约,用“红黑榜”引导村民自律;宝鸡市岐山县通过举办盛大集体婚礼,为“零彩礼”新人送上至高荣誉;咸阳市武功县则创新“积分兑换”机制,让文明新风能兑换实实在在的生活用品。这些举措表明,治理高额彩礼重在疏堵结合、春风化雨,而非一禁了之。关键是将国家的政策导向,转化为各地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和“好榜样”。
整治高额彩礼,表面是“婚俗小事”,实则是民生大事。它不仅关乎社会风气,更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农村青年的幸福感。好政策关键在落实,真正让彩礼“降温”,婚姻才能回归“因为相爱,所以相守”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