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小蜜蜂酿出甜蜜大产业

 

刘超查看蜂群情况。(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方腾  
  采蜜结束后,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吉家河村村民刘超仍然闲不下。8月25日,在刘超家里,一瓶瓶晶莹剔透的蜂蜜摆放整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甜气息。联系买家、包装蜂蜜、发货配送,他都亲力亲为。  
  黄龙县森林覆盖率达87%,林草覆盖率高达92%,素有“黄河绿洲”“天然氧吧”的美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良好的蜜源地,为黄龙县发展养蜂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2012年,刘超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中蜂养殖,父子俩一起守护这份“甜蜜事业”。在父亲的养殖基础上,刘超尝试扩大规模,摸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养殖管理技术。“自从用了活框养殖新技术后,蜂蜜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不少。”经过苦心经营,刘超的养殖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他养殖中蜂400余箱,每年产蜜量超5000公斤。  
  如今,刘超还有了一个新身份——县级劳务品牌养蜂师。2024年7月,黄龙养蜂师被认定为县级劳务品牌,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养蜂专业人才。目前,累计培训19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3400余人。  
  刘超身份的转变,离不开黄龙县养蜂试验站的帮助。2012年,黄龙成立了当时全省唯一的县级养蜂试验站,推动示范带动、标准化养殖。试验站积极开展技术下乡活动,指导蜂农科学养殖。此外,试验站相继推广活框养殖和中蜂浅继箱成熟蜜脾生产技术,改变了养殖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全县生产成熟蜜脾6万张,成熟蜂蜜产量达7.5万公斤。  
  从2012年中蜂养殖产业起步,到如今形成多元发展格局,黄龙县养蜂试验站原站长张冯斌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试验站成立十余年,他一直为产业发展奔波忙碌、出谋划策,帮助养殖户在中蜂养殖中尝到甜头。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养蜂师的培育力度,并推动黄龙养蜂师走出去,通过中蜂养殖技术输出,推动产业在更广泛区域发展。”张冯斌说。  
  黄龙县养蜂产业从零星散户发展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群众靠养蜂酿蜜过上甜蜜生活。目前,全县养蜂数量已达9.3万箱,年产蜂蜜1450吨,蜂产品年产值超过7600万元。已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31家,100箱以上养殖场(户)136户。养蜂产业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还带动了蜂具制造、蜂蜜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在黄龙县的绿水青山间,一箱箱蜜蜂酿出了群众的甜蜜生活,也酿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